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525
脑梗死发病时间的规律性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冯乃清 刘文莉
第1页

    参见附件(4634KB,5页)。

     【摘要】目的 脑梗死(CI)的发病时间规律被多次报道,但结论不完全一致。本文将探讨本地区脑梗死发病的时间模式规律。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自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收入236例脑梗死病人的发病时间进行昼夜时间,周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脑梗死的发病有昼夜变化规律(p=0.000)和季节变化规律(p=0.001) ,无周变化规律 (p=0.714)。昼夜发病呈现双峰模式,上午8-10 am为脑梗死发病的最高峰,午后2-4 pm 为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峰,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为高发。结论 脑梗死的发病存在着昼夜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没有周变化规律。

    【关键词】脑梗死 发病时间 规律 回顾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32-03

    脑卒中是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一类神经内科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呈上升趋势,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2位 ,而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梗死的发病呈现出时间生物学模式,包括昼夜变化,周变化和季节变化。已有的许多关于脑梗死发病时间规律的研究结论并非完全一致,目前尚无淄博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本文通过对我院236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发病时间的日、周、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防治该病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自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脑梗死病人236例。所有病人平均年龄68.9岁(年龄范围43岁-94岁);男性147例,平均年龄66.0岁(年龄范围43岁-84岁);女性88例,平均年龄72.3岁(年龄范围48岁-94岁)。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确诊。发病时间由病人亲述或经家属告知。发病时间按照小时,周和月份进行划分。方便统计分析,一天24个小时按照2小时分成12个2小时的间隔(0:00~1:59,2:00~3:59,……22:00~23:59);周分布按照周一到周日七天统计;发病季节按照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2月)四季统计。有5例不能准确叙述其准确的发病时间。

    1.2 研究方法

    统计方法采用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 for goodness of fit),假设检验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病的频率是相同的。卡方检验检验男女之间在发病的频数分布上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P<0.05认为是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昼夜变化规律

    231例脑梗死病人的24小时(12时间段)发病时间分布见表1。脑梗死的昼夜发病呈现双峰趋势,8-10 am为脑梗死发病的最高峰,午后2-4 pm 为一个相对较低的另一高峰,凌晨发病最低。(图 1)。12时间段内的发病人数有显著性差异(x2=59.234 ,p=0.000),男性与女性发病时间规律与整体类似,也呈现双峰趋势。男性与女性之间发病人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7.229,p=0.780)。

    2.2 周变化规律

    236例脑梗死病人的周发病分布情况见表2。周2发病人数最多,但一周内的发病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x2=3.720 ,p=0.714),男性与女性之间发病人数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2.837,p=0.829)。

    2.3 季节变化规律

    236例脑梗死病人在12个月内发病分布情况见表3。12月到5月也就是冬春两季是脑梗死的高发月份,夏秋两季发病明显减少。(图 2)12个月内的发病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31.864, p=0.001)男性与女性发病时间规律与整体类似,男性与女性之间发病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4.310,p=0.960)。

    3 讨论

    对脑梗死发病的时间模式已经做过很多研究,然而在这些研究中,结论却不是完全一致。这可能与临床方法学、环境因素、统计方法等因素有关[1],也可能说明在不同的地理、经济、文化和气候等条件下,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模式[2]。因为这些研究中很少是在相同条件下取得数据的,也可能导致结果有所偏差。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昼夜、周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3.1 脑梗死发病的昼夜规律

    在以前的研究中,有报告认为脑梗死的昼夜发病呈双峰曲线[1, 3, 4],有人认为上午是脑梗死的高发时间 [5-7],有研究认为缺乏日节律性[8]。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清晨醒后是脑梗死的高发时间段,而凌晨则较低。在本研究中,脑梗死的昼夜发病呈现双峰模式,上午8-10am为脑梗死发病的最高峰,午后2-4 pm 为一个相对较低的高峰,凌晨发病最低。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这种明显昼夜节律,多数学者认为血压的昼夜变化,而不是严格的高血压水平,是导致发病的关键因素[9]。 在血压正常人群,高血压患者和卒中病人中均存在一个血压的昼夜的变化模式,即1am-3am血压为全天最低;而清晨,特别是起床后,血压骤升,于8am-10am达高峰,在5am-6am再次略有增高,为全天的第2峰值。血压骤升使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夜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引起微循环血管扩张,身体处于低血压状态,清晨血压回升和波动是清晨前后易发病的主要原因。中老年人血管反射及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而致夜间血压显著降低,当血压下降到低于自动调节的底线时,就导致脑血流量急剧减少,从而引起脑梗死的发病;早晨清醒时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使血压生理性上调,血管收缩,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脑缺血,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生理性因素的昼夜变化也对脑梗死的日发病模式产生影响。包括皮质醇,胰岛素,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昼夜变化,以及交感神经的影响,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活性,血细胞比容的增加[10]等。血小板聚集和血液的高凝状态,使血液在上午时间段内有凝固倾向,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1] 。此外,清晨醒后身体活动的突然改变[4],空腹血糖水平和血糖异常[11],吸烟和酗酒也和清晨血压升高有关,从而促进脑梗死的发病[11, 12]。

    3.2 周变化规律

    对于脑卒中周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国际报道周二及周一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发日[6],孟庆莲等则报道周六到周一最易发病[8],国外有报道周一周二高于周末[13, 14]。工作日发病与周末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和两个时间段内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和身体活动状态的改变以及由周末到工作日时精神和心理活动的改变等有关。与重返工作岗位有关的压力事件可能导致生理学参数诸如血压等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 13] 。在本研究中,未能发现脑梗死有任何周变化规律,可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样本量不足等因素有关。

    3.3 季节变化规律

    大多数研究认为脑梗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634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