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499
改进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法及结肠镜下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雷俊有
第1页

    参见附件(1204KB,1页)。

     【摘要】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有许多改进保留灌肠方法的报道,但目前还没有人使用肠镜追踪观察不同型号导管的灌肠效果。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和结肠镜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随机抽样使用结肠镜观察直肠粘膜损伤情况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结肠炎 灌肠 结肠镜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6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成2组;⑴传统灌肠组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8-66岁。在院保留灌肠次数176次,待患者大便后随机抽样作结肠镜观察肠粘膜共78次。⑵改进方法灌肠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0-60岁,镜下观察直肠粘膜104次。

    1.2 灌肠方法

    1.2.1 传统灌肠方法,灌肠肛管22-24号,其灌肠方法同《基础护理学》教科书操作规范,灌肠完毕,待患者自然排便后,随机抽样使用电子结肠镜观察直肠粘膜损伤情况(结肠镜只进入15-20cm)。

    1.2.2 改进灌肠组采用一次性150ml吊筒连接16-18号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行保留灌肠,并给灌肠液加温。插入深度根据病变部位而定,直肠病变插管深度为15-20cm;结肠病变20-35cm。插管过程中遇到阻力时,可轻轻开调节器,使少量液体流入直肠内,顺势插入所需长度,以30滴/分钟滴速缓慢滴入[1]。拔管后嘱患者平卧,镜下观察方法同传统组(插入深度无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镜下观察直肠粘膜损伤率的比较,见表I

    表12组患者镜下观察直肠粘膜损伤率

    X2=155.47 P<0.01

    3 讨论

    直肠的解剖结构在矢状面上有骶曲和会阴曲,在额状面上也有轻度的弯曲。直肠有2-3个不同的半月形直肠横襞,使管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状态[2],此外,有些患者肠道痉挛使肠道处于闭合状态,这些均增加了插管的阻力,为克服阻力而增加插管的力量,粗而硬的肛管就容易造成直肠弯曲的粘膜损伤。传统灌肠镜下观察78例中有插痕69例,改良组104例镜下无1例插痕。观察结果表明,使用管径较粗、质地较硬的肛管灌肠容易造成直肠粘膜损伤。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直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而且治疗阶段必须每天灌肠(1个疗程10-24天)选择不恰当的肛管势必会加重直肠粘膜的损伤,延缓疾病的愈合。改进方法用16-18号导尿管代替肛管灌肠既能顺利完成。又具有对直结肠粘膜刺激小,损伤小,药物保留时间长等优点。

    在传统灌肠方法中,待肛管插至所需深度,才松开调节器。改进方法在插管有阻力时,即轻轻松开调节器,使少量药液流入直肠内,一方面有润滑导管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肠管舒张扩大,可减少阻力。

    药液的温度应与肠腔温度接近,一般36-37℃这种温度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吸收。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将刺激直肠粘膜,产生灌肠后立即排便,不利于药物保留[1]灌肠温度<34℃时,直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物吸收[1].加温-是给药物加温再灌肠,二是灌肠时用热水袋。前一种方法在天冷时不易保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0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