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144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柴绍成
第1页

    参见附件(1298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复杂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复杂颌面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三维CT所获得的立体图像,清晰逼真,所有患者骨折线及其移位、与邻近骨的关系均得到明确诊断,40例患者手术后,36例均达到完全恢复,4例达到基本恢复,没有1例发生术后明显的畸形。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现象清晰,能够立体的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复杂骨折 颌面部 三维重建 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81-01

    颌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易遭受损伤,而颌面复杂的解剖学关系导致了颌面部创伤多较复杂[1]。由于颌面部复杂骨折部位隐蔽,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准确地判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特点对于正确的治疗及事故处理至关重要。传统的X线、普通CT横断位影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颌面外科手术设计中所要求的精确性,我院采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诊断及治疗颌面部复杂骨折,取得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复杂颌面骨折病人,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6-66岁,平均34.9岁。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11例、暴力伤9例,其他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颌面部畸形、意识障碍、头痛、脑脊液鼻漏等症状。

    1.2 方法

    选择GE公司BrightSpeedCT/i螺旋CT机,患者取仰位,扫描范围为头顶部至下颌骨,上至眉弓上3cm,下至下颌骨下3cm。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s,层厚5mm,旋转时间0.5s,在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观察,了解颌面部骨折全貌后,用GE公司的三维CTBone软件包处理扫描数据,采用表面提取法获得立体三维图像。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颌面部外伤均为复合性骨折,三维CT所获得的立体图像,清晰逼真,骨折及骨质缺损观察满意,与邻近骨的关系明确。诊断颧弓骨折合并上颌骨骨折患者14例,颧弓骨折合并下颌支骨折5例,双侧上颌骨骨折7例,上颌骨骨折合并下颌骨骨折11例,上颌骨骨折合并鼻骨骨折3例,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证实了术前三维CT的诊断,并且上颌骨粉碎性骨折的形态特点及其所造成的颅面畸形表现亦有直观体现(图1)。

    图1

    4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3个月复诊检查,本组病例中36例均达到完全恢复,4例达到基本恢复,没有1例发生术后明显的畸形。

    3 讨论

    颌面外伤时因外力作用的不同,骨折的类型和损伤程度可有很大差别,所以颌面部创伤多较复杂,对于颌面部复杂骨折而言,需要了解骨折整体结构和骨性支架情况,以利于手术复位和内固定。

    以往常规的X线、普通CT横断位影像是颌面部骨折的基本检查方法,但X线片是各结构重叠在一起的复合影,无法显示深层次结构的骨折[2];而CT横断位为二维图像,虽然可显示多发骨折,但缺乏立体和直观感,且不能直接显示骨折线的全程及累及范围[3]。螺旋CT三维重建的数据在计算机中是通过三维矩阵表达所有的扫描点均在三维影像表面,且其每一点都有其唯一性。因此通过不同轴面的旋转和三维定位,可以从任意角度清楚显示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与周围的关系,精确定位到骨折的部位。并且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于术前对颌面部复杂骨折及其引起的畸形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依术前判断,在术中对骨折造成的畸形进行纠正,利于手术切口的设计,减少手术的盲目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本文通过三维CT诊断治疗颌面部复杂骨折,40例患者骨折线及其移位、与邻近骨的关系均得到明确诊断,术后36例均达到完全恢复,4例达到基本恢复,没有1例发生术后明显的畸形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骨折复位良好。

    综上所述,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复杂骨折中,可从多角度观察骨折断端移位,明显提高了医师对颌面部复杂骨折的认识和诊断,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对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也易理解,因此,螺旋CT三维重建有着积极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患者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可首选。

    参考文献

    [1] Papanikolaou N,Karantanas A,Marls T,eta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