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80352
脾的断面解剖的应用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3期
     【摘要】为了能够有效地研究脾断面解剖的相关技术,经过实验所获得的结果深入地研究了脾脏断面的断面解剖方法。首先,给出了实验研究的材料和研究手段;接着,给出了研究结果并且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主要从断面的识别、脾脏的出现和消失的平面、脾脏的宽度和厚度以及脾脏的正常变异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脾 断面解剖 应用

    中图分类号:R32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055-02

    随着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脾全切后凶险性感染的诞生,与脾相关的疾病所使用的治疗方法发生了彻底地改变,脾全切治疗方法已经不再使用。目前,为了能够达到保护脾脏、消除与脾相关疾病的目的,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脾的部分切除方法。根据实时超声和X线CT图象,不但能够对脾脏进行径线的测量和截面积的计算,同时也能够清晰地了解脾脏的内部结构和轮廓,从而可以有效地治疗感性、肿瘤等疾病。
, http://www.100md.com
    1 研究的材料和研究的方法

    选用成年男性尸体和女性尸体各20具,腹部都没有内科病变,经过防腐处理、X线标记和冰冻后,根据等数等分法,利用日本产Katoman Seis-akusho断层带锯制成躯干部分连续矢状断面标本,每片厚度为1.33±0.06cm。从中间矢状断面用L向左进行排列,分配序号,接着,各断面经过流水冲洗之后,进行坐标定位摄影。选择脾脏处于的各个连续断面(下面观),观察各断面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结构、径值以及方位。方位的观察方法如下:将脾脏各断面前、后正中点的连线取作纵坐标,也就是Y轴,将椎体前缘与Y轴垂直的水平直取作横坐标(X轴),两条之间的交点就是坐标系的原点。取其脾脏前,后缘最突出点和内、外侧面间的中点,分别测定这四个点的坐标值。最后,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研究的结果和相应的讨论

    2.1 断面的识别
, 百拇医药
    脾脏的形状非常不规则,通常认为脾脏的不同形状和轴切面的水平是相互对应的。在实验过程中分别选择了经脾上份、中份和下份三个断面,观察其毗邻、形状、方位和径值。

    断面l: 为经T12或T12/13椎间盘制成的断面。该断面以脾断面边现为新月形(占74%的比例),其外侧面沿腹壁呈现一平滑的凸面,然而,脾脏面呈现明显的凹陷形状,始终处于胃底附近(100%)。一少部分情况(12.45%)在脾脏面会出现一个突起形状,向内侧处于胃底的后面方,则脾脏边缘处于胃脏与左膈脚之间。脾脏的断面还有呈现四方形的情况(占6.67%),和新月形断面进行比较,这种类型的脾脏会更加隆起。

    断面2:笔者在脾门附近经过测量获得了得脾静脉干的最大内径,其平均值的取值为0.57±0.04cm,利用B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测量所得到的脾侧脾静脉的内径小于等于0.7cm,该值处于正常值。脾门前上方在胃底附近,后下方的位置和左肾上腺与左肾上极临近,仅脾门位置还一小部分靠近胰尾附近。在脾脏面的胃脏、肾压迹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局部突(占46.66%)。和断面l进行比较,该断面脾的宽度稍微增加,其厚度增加相对比较显著。在局部突的位置,厚度最高可以达到4.95cm,其值的取值为5.55±0.09cm。利用CI和B超的手段进行检查时,检查结果表明经脾门是非常关键的平面。该断面能够明显地显示出脾脏和胃脏、胰以及左肾等器官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脾脏在形状上的不同异常,另外,脾脏的厚度和脾脏侧面的脾静脉口径的测量都依靠该平面。
, http://www.100md.com
    断面3;该断面指的是经L2或L1/2椎间盘的平面,示睥下份。脾脏断面减小,该断面内侧始终和左肾相临(占100%)。

    2.2 脾脏出现和消失的断面

    为了能够确定脾脏消失和出现的断面,分别利用椎骨和肋作为标志。从脾脏和肋(或肋间)的对应水平进行分析,脾脏向上能够达到的最高处是第9肋平面处(26.67),向下所能达到的最低处为第13肋处(40%),一般情况下是在第9肋和第10肋间平面出现占55.58±7.35%,在第l2肋平面消失,占55.58±7.35%。从脾与椎骨(椎间盘)的对应水平进行分析,脾脏出现的平面最高能够达到T11(43.33%),脾脏消失的平面最低能够达到L2/3的椎间盘的水平(10%)。通常在T11/12椎间到T12平面脾脏会出现,比例为69.99±7.83%,在L2和L3平面处脾脏消失,占75.55±6.59%。通过对40例脾脏横断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脾脏在体壁上基本上是和左侧10-12肋对应,另外和脊柱的T12-L3相互对应。
, 百拇医药
    2.3 脾脏的宽度和厚度

    在临床医学上,一般情况下以肋缘下触诊判断脾脏有没有发生肿大。自从实时超声和X线CT的诞生,可以快速地、精确地得到脾脏长度、宽度和厚度三种径线的测量值,其中径值就成为了诊断脾肿是否重大的关键因素。同时,脾脏的形状非常复杂并且经常发生变异,因此,脾脏的大小通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波动。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分别以脾脏前、后缘间的距离确定其宽,以经过脾门的断面上、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确定脾脏的厚度,从而可以测定脾脏的径值。

    2.4 脾脏的正常变异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脾脏的正常变异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三类:

    2.4.1 副脾。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副脾一共有4例(对于较小或位置不典型的情况很难发现),其中一例位于胃脾韧带内,14×10mm,另外一例位于脾门右侧,12×9mm,形状均为圆形,与邻近具有清楚的境界。在不经过挑选的尸体剖检中,发现副脾的机率为1/5-l/3,其直径可以从几mm到几cm的范围变动,大多数都处于脾门附近。
, 百拇医药
    2.4.2 切迹深。脾的前上缘通常能够见到切迹,当通过较深切迹的断面的时候,脾脏能够表现为全部离断的若干部分,然而,从其上、下层面还是能够见到切迹两侧的脾是连在一起的。在实验过程中,切迹产生的机率为38±9.23%,深切迹发生的概率为23.51±7.34%,脾最多被划分为三个睥块。

    2.4.3 局部突。脾的外侧面圆隆而光滑,但内侧面由于肾、胃、胰等脏器形成的压迹以叶状发生隆起。胃面和肾面被比较常见并且明显的隆起进行了分隔, 一些情况下在胰尾和左肾之间呈孤立的小叶状,本文局部突的发生机率为45.55±8,34%。

    参考文献

    [1] 冯麟曾. 简明B型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郭万学. 实用超声诊断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http://www.100md.com(傅裕 张钱友 王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