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术后脑梗塞与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变化的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559KB,2页)。
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是神经外科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的79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患者。观测血小板凝集率和D-二聚体变化,分析与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79例,>60岁的39例,<60岁的40例,男48例,女31例;均伤后3天内入院。伤者GCS评分<12分。GCS评分<8分30例,GCS评分8~12分之间的49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2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39例,脑内血肿11例;选择病例均术前头颅CT未见脑梗塞灶,否认入院时使用过影响机体凝血功能的药物。均急诊行开颅手术。术后一周复查头颅CT均有不同程度的梗塞发生。老年人居多。术后3天采血分析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数值变化,分析此数值变化与术后梗塞发生的关系。
2 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采用美国CHRONOLOG540VS 检测仪,试剂为美国CHRONO-PAR公司生产的ADP REAGENT。D-二聚体测定:使用日本Sysmex CA-6000测定仪,试剂为美国DADE BEHRING 公司生产的D-Dimer Plus。
2.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3天空腹采取肘部静脉血待测。(1)、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取3.6ml血样本,加入抗凝剂,经离心处理,经二磷酸腺苷诱导光学法进行检测。(2)、D-二聚体检测:取血样1.8ml,加抗凝剂,离心处理,用免疫法测定。所用检测均在采血后2h内完成。
3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3 结果
不同年龄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比较(x ±s)
注*P<0.05,**P<0.01。
由表可以看出,>60岁组在颅脑外伤术后脑梗塞患者中,血小板凝集率、D-二聚体高于<60岁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说明老年患者颅脑外伤术后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更易发生脑梗塞[2]。
3 讨论
颅脑外伤术后机体凝血功能处于亢进状态,并伴有继发性纤溶活性改变[3]。血小板凝集率的增高对动脉附壁血小板——纤维型血栓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本组观测结果提示老年人具有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的特点,对此类人群颅脑外伤术后可适量运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 5000u,2次/日,或5000u一次/日。),并检测凝血功能。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时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代谢物质,其血浆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3]。本组观测结果表明,>60岁老年颅脑外伤术后D-二聚体明显增高,处于高凝状态,提示D-二聚体可作为颅脑外伤术后发生脑梗塞的敏感指标之一[4],它比CT出现形态学异常改变的时间早,对早期发现颅脑外伤术后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颅脑外伤术后监测血小板凝集率、D-二聚体的变化,早期药物干预,可减少老年患者颅脑外伤术后梗塞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力明洙,武文元,等.颅脑外伤并发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5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