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748
针灸治疗128例面神经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唐元学
第1页

    参见附件(2546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法治疗面神经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面神经性瘫痪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瘫患者128例,根据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为早期组36例、中期组49例、晚期组43例。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早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中期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51%;晚期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8.14%。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性瘫痪各期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效果优于中期,中期治疗效果优于晚期。及早采用针灸治疗对面神经性瘫痪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针灸 面神经性瘫痪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06-02

    面神经性瘫痪,亦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病因较复杂,常由于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中医学理论将其归纳为“风㖞”、“㖞僻”及“吊线风”等。我院对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神经性瘫痪各期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面瘫患者128例,根据患者发病时间长短进行分组。发病1~7天为早期,发病8~20天为中期,发病21~90天为晚期。早期组患者共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6.3±12.6)岁;中期组患者共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1.5±20.3)岁;晚期组患者共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26~80岁,平均年龄(43.9±16.7)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取毫针用指切法针刺入患者双侧合谷穴、翳风穴和患侧太阳穴、风池穴、地仓穴、四白穴、攒竹穴、颊车穴、人中穴等穴位加减,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每隔5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针刺的同时采用艾条灸合谷穴、翳风穴,距离穴位2~3cm为宜。1次/天,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开始下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眼㖞斜、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如,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笑时口角轻度歪斜,有闭目不全、面部肌肉仍有局部麻木或抽搐等后遗症;

    无效:眼㖞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肌肉瘫痪等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早期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中期组患者显效12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51%;晚期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58.14%。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3 讨论

    面神经性瘫痪是一种以面部肌肉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病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与性别、年龄、季节、气候等无明显的相关性。面神经性瘫痪起病骤然,多为睡眠醒来,一侧面部麻木、板滞,不能作皱额、蹙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笑时尤甚。患侧前额皱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中医学典籍《内经》中称之为“㖞”、“口僻”;《金匮要略》称之为“㖞僻”;《诸病源候论》称之为“风㖞”等。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性瘫痪多是由于寒冷刺激引起面部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和水肿所致。中医学理论认为:口㖞为本虚标实之证。素体虚弱、脉络空虚为起病之本,风寒之邪袭络为发病之标。风寒袭络导致经络气血凝滞、筋脉失养、肌肉纵驰不收。通过针刺合谷穴、翳风穴、太阳穴、风池穴、地仓穴、四白穴、攒竹穴、颊车穴、人中穴等穴位加减,能起到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功效。针刺治疗主要是取面部阳明经穴位为主,以疏调阳明经之经气,直捣病所,驱邪外出。兼以扶正养血、疏风通络、调和营卫,使机体气血通畅,脉络充盈,筋脉肌肉得以濡养。值得注意的是,局部取穴时应适当运用补泻手法,防止因手法不得当而导致“虚则更虚,邪盛更盛”的发生,出现组织水肿、面神经受损情况的加剧。

    现代研究从微循环、神经电生理以及免疫学等多个方面对针灸治疗面神经性瘫痪的作用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有研究认为:面神经性瘫痪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丧失,面部肌肉失去控制,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均处于低下的状态,针灸治疗可以促进面部组织代谢,促进炎症渗出物吸收,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助于恢复面部神经功能。针灸可以兴奋神经,增强肌纤维收缩,改善神经冲动传导,促进神经纤维修复。针灸还可调节细胞因子,影响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吞噬细胞的作用,从而执行各种免疫应答反应。

    目前临床上对面神经性瘫痪的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标准。防止局部寒冷刺激、避免病毒感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患者经治疗痊愈或好转后应注重调养,做到劳逸结合,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以防止面神经性瘫痪的复发。

    本研究中三组患者经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早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期患者,中期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晚期患者,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越早越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针灸治疗面神经性瘫痪各期均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4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