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第1页 |
参见附件(1205KB,1页)。
【摘要】目的 本文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资料,探讨产后尿失禁预防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方法 取在我院住院进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排除多胎分娩、既往泌尿生殖疾病史、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史的临床资料。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结果 观察组产妇无尿失禁71例(91.03%),轻度尿失禁6例(7.69%),中度尿失禁1例(1.28%),无重度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为8.97%,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 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重建产后盆底肌肉群和神经的功能,完成损伤的恢复,有效防止尿失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危险小、有效率高,是孕妇预防性护理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 产后尿失禁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92-01
本文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进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资料,探讨产后尿失禁预防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住院进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78例,排除多胎分娩、既往泌尿生殖疾病史、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史的临床资料。将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7岁,平均孕周(38.72±1.21)周,新生儿体重(3482.76±264.05)g,Apgar评分为8~10分;观察组89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5岁,平均孕周(38.52±1.68)周,新生儿体重(3396.07±241.86)g,Apgar评分为8~10分。两组产妇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与Apgar评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训练与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护理辅导由产科护士进行,进行常规会阴护理。观察组产妇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进行一对一的产后健康教育和盆底肌功能训练知道,对盆底肌功能训练的目的和方法、训练实际、注意事项等进行知道。训练方法:产妇体位不限,尽力提起肛门,收紧尿道与会阴,每持续5~10秒后放松10秒,持续进行15~30分钟。盆底肌功能训练在产后第1d开始,训练时间不限,每日训练3次,训练周期为10周以上。
1.3 评价方法
在产后6个月,由一对一陪护的助产士进行随访,以国际尿控协会(ICS)1小时尿垫实验评估尿失禁状况[1]。评估标准:基本干燥为<2g,轻度漏尿为2~10g,中度漏尿为10~50g,重度漏尿为>50g。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住院期间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掌握情况与坚持较好。产后6个月随访,11例产妇坚持训练未达到10周,排除统计。依从性比例为87.64%。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尿失禁实验结果对比,见表1。观察组产妇无尿失禁71例(91.03%),轻度尿失禁6例(7.69%),中度尿失禁1例(1.28%),无重度尿失禁,尿失禁发生率为8.97%,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尿失禁实验结果对比[n(%)]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是产妇在分娩中由于骨盆结构和盆底肌肉受到损伤,从而在产后腹压升高时,不存在膀胱张力增加和逼尿肌收缩的情况下,不自主溢出尿液的症状[2]。产后尿失禁多由于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导致局部肌肉、韧带松弛、影响尿道扩约肌的收缩性。当咳嗽、打喷嚏、站立等情况下,小便不能控制而少量溢出。严重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膀胱嘭出等。产后注意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防止及治疗尿失禁。本次临床研究证明,保持10周以上的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于产妇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改善尿失禁严重程度。
与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剖宫产发生产后尿失禁的几率较低,是由于剖宫产能够降低分娩过程对盆底神经与肌肉的损害[3]。但处于母婴的风险来看,剖宫产本身的危害性还是很高,选择性剖宫产能够减少盆底损伤的风险,但还是不能完全避免产后尿失禁的出现,所以还是应慎用。而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重建产后盆底肌肉群和神经的功能,完成损伤的恢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0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