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4026
实施心理干预对基层医院下肢骨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鲁玲 潘群
第1页

    参见附件(2854KB,2页)。

     【摘要】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12月份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实验组进行适度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焦虑程度比较,入院当天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t=0.057, P>0.05) 无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度和重度焦虑程度差异(t=-3.147,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时的心理干预可缓解或消除下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早日康复。

    【关键词】 下肢骨折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81-02

    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伤害,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焦虑是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也是创伤、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为了解心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特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12月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患者均为认知能力正常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8岁,40例患者均为单纯骨折患者,无其他基础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 髌骨骨折3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其他3例。

    1.2 方法 入院后2小时内由护理人员采用焦虑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1]对其进行焦虑评价。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并且在入院后一周内由护理人员持续进行心理干预。

    1.3 评价标准 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入院当天(2小时内)和入院后一周测量患者的焦虑程度。此表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分1-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2]。焦虑程度判断标准: 20分,完全镇定;20-35分,适度焦虑;35-40分中度焦虑;40-80分,严重焦虑。

    1.4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各20例)患者入院两小时内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程度测评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2小时内焦虑程度比较表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焦虑程度差异经统计学处理, t=0.057,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入院一周后(干预后)采用Zung 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程度测评结果见表2。

    表2 入院后一周焦虑程度比较表

    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3.1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创伤,再加上手术影响及对预后的担心,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3]。国内对骨折患者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也证实焦虑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4]。骨科患者除受手术中体位及长期卧床活动少,牵引手术患者因不能自行翻身、消化功能降低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卧床、环境突然变化、场合不适宜等环境因素影响。表1和2的结果显示,对于骨折患者的心理焦虑问题,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焦虑程度,为实验组患者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并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并给予处理,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程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此选择临床经验丰富、掌握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佳的护士负责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身心动态,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准确、及时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满足需要,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干预方法: (一)心理安慰支持:(1)聆听患者的痛苦感受。认同他们的痛苦并及时给予帮助。(2)当患者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时,适时给予安慰,并表现出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3)寻求家庭成员的支持。家庭成员的不断鼓励和支持是患者摆脱焦虑的有力保证。(4)分散患者注意力。风趣幽默的谈话或讲笑话,讨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二)疾病知识支持:(1)用医学常识来解答患者对病情的疑问。及时排解患者对身体疾患的担忧和恐惧。(2)及时和患者就治疗和预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让患者充分了解诊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3)患者间沟通。患者之间更容易对疾病的痛苦产生共鸣,让心态积极、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对其他患者进行开导,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护患关系是以解决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遇到的生理、社会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满足患者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4]。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心理状态相应改善,焦虑情绪逐渐减轻或消失。

    参考文献

    [1]Zung W W K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