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1963
针刀\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孙慧星
第1页

    参见附件(2796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将10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行针刀、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52例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比较两组2-4次治疗后疗效。结果 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针刀、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适合基层门诊治疗。

    【关键词】针刀 手法整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43-02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在各型颈椎病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多见,约占60%以上[1]。主要表现为颈肩臂疼痛、麻木、颈部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现代办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患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因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热点课题。我科于2006年—2010年10月门诊中应用针刀、手法整复治疗观察5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门诊患者,共107例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针刀、手法整复和神经阻滞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2],且能坚持完治疗并按医生要求完成调查者。

    观察组 男31例,女24例,年龄19-70岁,平均54.7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3.8年。

    对照组 男29例,女23例,年龄18-68岁,平均53.8岁,病程1个月—14年,平均3.6年。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2]

    ⑴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⑵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⑶影像学(X线、MR)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⑷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和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针刀、手法整复治疗组

    ⑴针刀治疗:俯卧位,胸前垫薄枕,颈前屈,双手重叠于额前放松,在颈椎棘突线,关节突线,肩胛提肌止点处找压痛点,条索状结节等为治疗点。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局部注射止痛液,选4号针刀。刀口线与纵轴平行与皮面垂直,刺入后达条索处及痛处,,有酸胀感,纵行疏通,横行剥离,针刀下松软即出针刀。注意针刀在棘突线上、棘突间操作时进针勿过深,达项韧带即可,在关节突线上(距棘突线0.5-1.0cm)上操作时针刀纵向深度<2cm,横向剥离角度<20°。取针刀后对针刀口压迫止血,外贴创可贴,一周一次,连做2—3次。

    ⑵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根据颈椎棘突手指触诊情况及X线片结果(双突征)确定的偏歪的棘突(病理性偏歪)需进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采用冯氏单人定点旋转整复手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向旋转受限的一侧主动旋转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拇指顶推高起的棘突,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掌心抱住后枕部。将抱头的手向直上牵提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多可听到一响声,触诊棘突已拨正,手法即完毕。行针刀治疗后进行手法整复一周一次,连做2—4次。

    1.3.2 对照组

    颈神经根阻滞术 患者坐位,根据患者主诉疼痛及压痛点放射的区域确定注射的部位。定位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长5号针自标志点进行穿剌,先剌入皮下,然后缓慢向横突深入约3cm左右即可触及横突而受阻,如剌中或接近神经根即有触电感,如针尖触到横突而仍无触电感,则须将针头回拔1-2cm,并稍改变方向再重新剌入,直至出现放射痛为止,回抽无血液与脑脊液,即可缓慢注止痛液2-3ml(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醋酸强的松龙注射液)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痊愈: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颈椎活动自如,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恢复正常。好转: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颈椎活动轻度受限,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有所改善。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颈椎活动受限,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无明显改善。

    1.5 治疗结果 观察组55例痊愈47例占85.5%,好转7例占12.7%,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98.2%。对照组52例痊愈13例占25%,好转28例占53.8%,无效11例占21.2%,总有效率78.8%。经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的痊愈率(98.2%)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8.8%),差异有非常显著.详见下表:

    表 不同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2 讨论

    2.1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症候群是多因素共同伯用的结果。由于颈部组织的慢性损伤,肌筋膜炎或椎间盘退行性变,韧带相对松弛延长,周围肌肉紧张,局部存在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渗出、水肿、细胞浸润及机化粘连,致椎间隙变窄,形成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另外炎性反应诱发或加剧局部骨质增生形成而进一步压迫或刺激颈神经而引发一系列神经根症状[4-5]。因此,颈椎病是一个复杂的局部病理改变,包括周围软组织、颈椎骨质结构与神经的病理改变。

    2.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的角度来研究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朱汉章[6]在前人生物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颈部维护关切稳定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这一学说,为通过对造成颈部内应力平衡失调的椎周软组织治疗,重新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应用针刀将病灶部位软组织内的疤痕、粘连和挛缩进行微创松解、剥离,恢复颈部椎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针刀治疗后的手法复位矫正颈椎骨关节的微小病理改变、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提供了精确的定位。

    2.3 冯天有[7]在传统医学的临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损伤退变是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的直接原因,是颈椎病的发病原因。脊柱内外平衡失调,使单多个椎体位移,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冯氏应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拔正偏歪棘突,恢复脊柱内外平衡,使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恢复生理曲线或形成代偿性曲线。

    2.4 本法针刀后行手法复位治疗,先用针刀将病灶部位软组织内的疤痕、粘连和挛缩进行微创松解、剥离,恢复椎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再应用冯氏手法拔正偏歪棘突,进一步恢复脊柱内外平衡,使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有较好的疗效。从治疗后的X线片结果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的改善方面来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适合基层门诊开展治疗。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51.

    [2]孙宇,陈琪,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