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390KB,2页)。
中风病的发病率目前仍趋于上升之势,其致残率在诸多疾病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将补阳还五汤加味应用于中风病早期患者有明显的治愈及减少后遗症、降低致残率作用。适用于出血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现将治疗160例中风病人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100 例,男58 例,女42 例,年龄38~78岁,平均(62.34±10.28) 岁;临床症状:意识障碍23 例,失语55 例,完全性瘫痪44 例,不完全性瘫痪56 例,脑出血52 例(内囊出血5 例,丘脑出血12 例,基底节出血21 例,其它部位出血14 例),脑血栓形成48 例(基底节区梗死15 例,多发性脑梗死18 例,其它15 例);中医辨证阴虚风动型和血瘀气滞型各50 例。对照组60 例,男29 例,女31 例,年龄49~73 岁,平均(63.46±7.26) 岁,临床症状:意识障碍11 例,失语35 例,完全性瘫痪18 例,不完全性瘫痪42 例;脑出血27 例(基底节出血9 例,内囊出血7 例,丘脑出血7 例,其它部位出血4 例),脑血栓33 例(基底节区梗死12 例,多发性脑梗死8例,其它13 例);中医辨证阴虚风动型和血瘀气滞型各30 例。
所有病例均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和颅脑CT检查确诊,以上各项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文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33)。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方药组成:黄芪40~80g,当归10~20g,赤芍15~20g,川芎10~15g,丹参20~30g,桃仁10~15g,红花10~15g,龙12~20g,路路通10~15g,泽兰10~15g。兼阴虚风动加天麻10g,钩藤20g(后下),痰浊加胆南星10g,菖蒲15g,半夏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或鼻饲;对照组服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 mL,每天3 次。30 d为一疗程,并配合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两组病人均视其颅压情况酌情予以20%甘露醇125ml,1~4次/日及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定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 见表1。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均有显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医辨证分型疗效比较,补阳还五汤加味对阴虚风动型和血瘀气滞型中均有疗效,并优于脑血康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与脑血康比较:P<0.052.2 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2、3。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味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
2.3 运动功能、语言表达、神志状态改善情况(积分):见表4。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味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神志状态,脑血康也有类似作用,但对恢复神志正常,作用不如补阳还五汤加味明显。
结果说明补阳还五汤加味和脑血康均有显著的促进血肿吸收和促进梗死病灶好转的作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4 讨论
脑出血与脑梗塞二者均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理特点为气虚帅血之功不健,致使血瘀脉中或溢于脉外或离经之血瘀于脑内,造成经络瘀滞不通而发生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甚或出现神志障碍。现代医学认为:在缺血性脑病的缺血中心周边局部血流量减少,此区脑电活动消失,而细胞外K+活动无变化,细胞膜完整为可逆性,称为半暗区,此区细胞是可逆的。如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使其恢复功能,可减少坏死面积,改善预后[1]。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之名方,其加味应用,则更突出其益气化瘀之功效;随症加减更广泛适用于多种不同证型,其作用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1)改善脑血流循环,从而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2)抑制再灌注时自由基反应[2]。3)促进出血即离经之血的吸收,改善出血部位的压迫症状。4)促进梗塞区外半暗带细胞尽快恢复功能,减少脑细胞损伤,缩小梗塞范围。5)血循环改善后应激反应趋于缓解,减轻病理性损伤。因此在中风病早期应用益气化瘀的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有其显著的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治疗中风病,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致残率,值得推广。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味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9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