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地震看突发事件对疾控人员心理影响
【摘要】突发事件会给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特别对于疾控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要经常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和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研究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对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疾控人员心理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 512汶川地震 疾控人员 心理障碍 心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71-0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成都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见国家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相当本地发生5级以上地震。这是突然发生的,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符合突发事件定义。本文通过笔者对该突发事件的亲历过程,从侧面反映疾控人员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活动,以及事件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 百拇医药
1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反应
事件当日,笔者正在单位上班,事件发生时目睹了单位同事对事件的反应全过程。当地震波传递到达,建筑物开始晃动,人们初始并未显得慌乱,言谈中还在对事件性质纷纷猜测,尚能总体保持情绪稳定。但随着后续能量升高,振动加速度G值加大,体感振幅强烈,特别是当出现室内家具移位、倾倒,建筑结构发生填充墙墙体开裂时,绝大多数当事人明显表现出恐惧与慌乱,具体行为趋向于躲避(隐伏于办公桌下),出逃(短时躲避后迅速奔出,向建筑物外疏散)。事后据笔者回顾,当事人当时均有脸色发白,呼吸频率增高表现,另据自述,都感到晕眩,乏力等等。
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体的心理反应是个人在自身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时产生的情绪状态,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突发性要求个体立即做出某种反应,因而对个体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迫使人体进入心理应激状态。因此,面对突发事件个人的心理反应其实质是心理应激反应,是突发事件情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情境,即突发事件种类,等级,发生的时间,发展的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更取决于个体特质。面对一定的应激原,其后果的严重性通常有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对于最为敏感的应激原,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应激原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事态巨变,失意,或遭遇到其他的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某人却可能束手无策。这就是当地震袭来时,有人会逃离单位,有人却会向单位奔来,有人会离开办公楼躲避,有人却走向实验室关闭电源——这诸多表象背后,很难用一个道德层面,法律责任的差异来笼统解释,究其根源,生理及心理的反应不同,才可能是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2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问题应对
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对灾难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个性特点,性别因素,训练水平,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突发事件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应对社会性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取决于突发事件对自身生命,生存条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对政府的公信度及媒体宣传的影响。比如在地震发生过后开展的抗灾应急活动中,这诸多的因素对笔者个人及同僚们心理素质的成熟和稳定,都发生过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震后彭州龙门山抗灾应急工作,通过这个进程,使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外界因素对个体心理波动的作用。
在向灾区现场开进的沿途,面对倒塌的建筑物废墟,暴露于外的遇难者遗体,折断的桥梁,崩塌的山体,阵阵袭来的余震,时时下落的飞石。如果说没有恐惧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大家看到先期到达灾区的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使我们深刻感觉到,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们看到:“战士们翻越山头的情景真像是毛主席时代宣传电影中的画面,他们非常及时地沿着崎岖山路向下冲去,脸上严肃的表情里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渴望,最前面的排长手举的红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28日,原题:中国怎样动员力量。)”当我们进入回龙沟回龙山庄附近时,我们看到战士们正拿出铁铲,挖掘一条穿过山坡的道路。事实上,想不被感动是很难的。在此情此景感召之下,恐惧已被抛于脑后,一种神圣的参与激情洋溢于每个人的身心,大家都在忘我投入。
, http://www.100md.com
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情境使我们自身处于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之中,即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团体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都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和应激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社会支持的性质会影响人们的应付能力。比如在地震救援展开后,我们身处其间,感受到那种举国动员的气势,以及动员后国家机器所展现的强大能力,无不心潮澎湃,增添无尽勇气,对于克服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失衡,失控等心理反应,具有强烈正向刺激。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来对抗应激原的负面影响的过程称为应付,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通常是通过改变自我,调整自身来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比如在灾区工作中提供适当方式的娱乐,改善供应条件,组织团队活动(如向中心驻彭州白鹿镇卫生防病小组提供炊具,使其能够自行料理饮食)等均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
3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
, 百拇医药
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而事实上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是时刻存在的,随时都可能以突发事件的形式爆发。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忧患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体制的健全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构成心理承受能力的认知因素,它能使个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使个体对突发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对于疾病控制人员而言,长期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预期。我们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坚强、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将来可能的心理应激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7.
[2]胡凯 突发性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2004,25(3):49.
[3]李权超 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12):14.
[4]凌力 陈新华 急救护士应激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释本》[M]法律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一版.
[6]Richard Spencer How China mobilised its might[N]The DailyTelegraph May, 28, 2008., 百拇医药(蒋峥)
【关键词】突发事件 512汶川地震 疾控人员 心理障碍 心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71-0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成都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见国家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相当本地发生5级以上地震。这是突然发生的,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符合突发事件定义。本文通过笔者对该突发事件的亲历过程,从侧面反映疾控人员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活动,以及事件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 百拇医药
1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反应
事件当日,笔者正在单位上班,事件发生时目睹了单位同事对事件的反应全过程。当地震波传递到达,建筑物开始晃动,人们初始并未显得慌乱,言谈中还在对事件性质纷纷猜测,尚能总体保持情绪稳定。但随着后续能量升高,振动加速度G值加大,体感振幅强烈,特别是当出现室内家具移位、倾倒,建筑结构发生填充墙墙体开裂时,绝大多数当事人明显表现出恐惧与慌乱,具体行为趋向于躲避(隐伏于办公桌下),出逃(短时躲避后迅速奔出,向建筑物外疏散)。事后据笔者回顾,当事人当时均有脸色发白,呼吸频率增高表现,另据自述,都感到晕眩,乏力等等。
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体的心理反应是个人在自身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时产生的情绪状态,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突发性要求个体立即做出某种反应,因而对个体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迫使人体进入心理应激状态。因此,面对突发事件个人的心理反应其实质是心理应激反应,是突发事件情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情境,即突发事件种类,等级,发生的时间,发展的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更取决于个体特质。面对一定的应激原,其后果的严重性通常有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对于最为敏感的应激原,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应激原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事态巨变,失意,或遭遇到其他的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某人却可能束手无策。这就是当地震袭来时,有人会逃离单位,有人却会向单位奔来,有人会离开办公楼躲避,有人却走向实验室关闭电源——这诸多表象背后,很难用一个道德层面,法律责任的差异来笼统解释,究其根源,生理及心理的反应不同,才可能是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2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问题应对
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对灾难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个性特点,性别因素,训练水平,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突发事件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应对社会性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取决于突发事件对自身生命,生存条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对政府的公信度及媒体宣传的影响。比如在地震发生过后开展的抗灾应急活动中,这诸多的因素对笔者个人及同僚们心理素质的成熟和稳定,都发生过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震后彭州龙门山抗灾应急工作,通过这个进程,使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外界因素对个体心理波动的作用。
在向灾区现场开进的沿途,面对倒塌的建筑物废墟,暴露于外的遇难者遗体,折断的桥梁,崩塌的山体,阵阵袭来的余震,时时下落的飞石。如果说没有恐惧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大家看到先期到达灾区的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使我们深刻感觉到,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们看到:“战士们翻越山头的情景真像是毛主席时代宣传电影中的画面,他们非常及时地沿着崎岖山路向下冲去,脸上严肃的表情里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渴望,最前面的排长手举的红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28日,原题:中国怎样动员力量。)”当我们进入回龙沟回龙山庄附近时,我们看到战士们正拿出铁铲,挖掘一条穿过山坡的道路。事实上,想不被感动是很难的。在此情此景感召之下,恐惧已被抛于脑后,一种神圣的参与激情洋溢于每个人的身心,大家都在忘我投入。
, http://www.100md.com
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情境使我们自身处于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之中,即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团体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都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和应激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社会支持的性质会影响人们的应付能力。比如在地震救援展开后,我们身处其间,感受到那种举国动员的气势,以及动员后国家机器所展现的强大能力,无不心潮澎湃,增添无尽勇气,对于克服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失衡,失控等心理反应,具有强烈正向刺激。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来对抗应激原的负面影响的过程称为应付,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通常是通过改变自我,调整自身来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比如在灾区工作中提供适当方式的娱乐,改善供应条件,组织团队活动(如向中心驻彭州白鹿镇卫生防病小组提供炊具,使其能够自行料理饮食)等均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
3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
, 百拇医药
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而事实上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是时刻存在的,随时都可能以突发事件的形式爆发。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忧患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体制的健全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构成心理承受能力的认知因素,它能使个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使个体对突发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对于疾病控制人员而言,长期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预期。我们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坚强、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将来可能的心理应激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7.
[2]胡凯 突发性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2004,25(3):49.
[3]李权超 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12):14.
[4]凌力 陈新华 急救护士应激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注释本》[M]法律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一版.
[6]Richard Spencer How China mobilised its might[N]The DailyTelegraph May, 28, 2008., 百拇医药(蒋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