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第1页 |
参见附件(2451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8月九年间收治的3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采用非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得以恢复,无一例中转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临床特性,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大大降低了肠外瘘和短肠综合征的发生率。
【关键词】术后早期 炎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20-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不同于单纯的麻痹性和粘连性肠梗阻,盲目手术往往引起肠瘘和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1]。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炎性肠梗阻病人38 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康复,无一例中转手术,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术后炎性肠梗阻病例中,男性23例,女性15 例,年龄5—73岁,平均32.5岁。本组病例均有不明原因引起急性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手术史。
1.2 临床症状 本组病例具有一般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其中以肛门完全停止排气排便37 例(97.4%),腹胀35 例(92.1%),切口下固定压痛30 例(78.9%)为显著。腹部X 光均提示肠腔内有不同程度的液、气积聚,本组病例均未见绞窄性肠梗阻特有的孤立肠袢。CT 显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腔积液积气,肠袢间隙消失。
1.3 梗阻症状出现时间(表1)
表1 梗阻症状出现时间
1.4 治疗及转归
1.4.1 治疗方法(1)严格禁饮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2)应用3L 袋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充分维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3)应用生长抑素,(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1.4.2 治疗时间(表2) 本组病例均得到有效控制,肠功能逐渐恢复,无一例中转手术,其治疗时间5—28 天,平均18.5天。
表2 治疗时间(d)、(5—28d,平均18.5d)
2 讨论
腹腔感染,炎症反应以及手术操作损伤刺激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管粘连进而诱发肠梗阻,所谓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2 周左右[1],多发生在原有疾病感染严重,手术操作范围广,损伤重肠管长时间暴露等病例。其发生机理复杂,除有粘连导致蠕动功能障碍,肠腔狭窄梗阻的机械性因素,更有因感染,手术操作损伤积血积液,坏死组织等异物刺激发生的肠壁广泛的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等炎症反应所致的肠动力障碍性因素存在[2]。它不同于因粘连所致的肠扭转,内疝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亦非单纯的麻痹性肠梗阻。由于肠壁广泛的充血水肿,肠袢间广泛粘连,肠腔广泛积液积气,腹部检查多呈实变征。有肠梗阻而少或不发生绞窄是其临床特点。本组病例腹部X光检查均未见绞窄性肠梗阻特有的弧立肠袢。手术后的粘连多以切口处为严重。本组病例多有切口处压之胀痛不适(78.9%)可能于此有关。有资料显示,炎性肠梗阻以肛门完全停止排气排便和腹胀为主要症状,本组病例也符合此临床特性。
炎性肠梗阻有其特有的临床生理特性,治疗应严密观察,耐心等待。遵循非手治之要点[3]。(1)严格的禁饮禁食和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2)充分维护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3)肠外营养支持,(4)应用生长抑素,降低胃肠液分泌量,减轻肠腔积液负荷,利于肠壁血循环的恢复,促进炎症消退。(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地减轻炎症,短时间应用激素并不会发生切口不愈合裂开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至于抗生素的选用,笔者认为应根据病人的体温、血细胞分析,以及腹部炎症情况而定。炎性肠梗阻究其发生机制,主要由炎性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故一般不用或少用广谱抗生素。
总之,正确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临床特性,在严密观察下行非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