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37812
初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张萍
第1页

    参见附件(2576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初产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存活率。方法 18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给予常规吸氧、输血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治疗结束后观察存活率。结果 2005年2月~2007年2月产科8例DIC,在给予输血、吸氧治疗后,对症治疗,其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3例,成活率62.5%。2007年3月~2010年10月产科10例DIC,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2例,成活率80.0%。结论 早发现早治疗是抢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肝素临床使用尤应慎重。

    【关键词】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初产妇 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50-0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属于产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病情演变快、预后差,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较大负担及痛苦。现将我院自2005年2月~2010年10月产科18例DIC患者的诊治情况做一整理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纳入

    诊断标准:根据1987年首届中华血凝学会提出DIC(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有下列三项及三项以上异常者可诊断[1]:①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渐进性下降;②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降低;③3P试验阳性或FDP大于20mg/L;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 s或呈动态性变化;⑤纤维蛋白原低于1.5 g/L或呈渐进性下降。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初产妇;③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④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躯体疾患或者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病变;②存在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③有严重的自杀企图及行为。

    通过上述标准,自2005年2月~2010年10月共筛选产科18例初产妇DIC患者。

    1.1.2 基本资料

    18例患者均为我院产科住院患者,且均为初产妇,年龄24岁~46岁,平均28.12岁;DIC发生在产前者5例,其中孕周最小者23+5周,最大者41+2周,发生在产后者13例;并发症情况:其中合并羊水栓塞2例,产后出血者3例,死胎者2例,胎盘前置者3例。

    1.1.3 临床表现及检查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除均有阴道出血不凝症状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为1200~4500ml,平均出血2916ml。其中皮下出血5例、大便潜血5例、血尿3例、会阴侧切伤口渗血3例、腹腔内出血2例。其中发生多脏器损害的患者有3例,主要为心衰、肝肾功能不全。

    实验室检查:18例患者血液学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血液学检查结果汇总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血红蛋白较正常低的表现,其中血红蛋白计数30~59 g/L者14例,60~89 g/L 者4例。

    1.2 抢救与治疗方法

    18例患者入院后在立即给予吸氧、输血的基础上,进行静脉通道开启,生理指标实时监测等抢救措施,依据各个产妇的情况,选择是否适时终止妊娠,并继续给予对症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死胎者进行引产或剖宫产,出血不止者使用纱条子宫腔填塞。

    2 结果

    2005年2月~2007年2月产科8例DIC,其中产前2例,产后6例,其中顺产后4例,剖宫产术后2例;活产新生儿5例,围产期儿死亡3例,产妇在给予输血、吸氧治疗后,对症治疗,其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3例,因脏器损害者2例,产后大出血者1例,成活率62.5%。

    2007年3月~2010年10月产科10例DIC,其中产前3例,产后7例,其中顺产后4例,剖宫产术后6例;活产新生儿8例,围产期儿死亡2例,产妇抢救成功8例,死亡2例,因脏器损害者1例,产后大出血者1例,其中死亡患者均为使用肝素治疗,成活率80.0%。

    3 讨论

    DIC作为一个产科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多由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等多种因素所引发,然其病理机制错综复杂,至今尚不清楚[2],任何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促凝物质进入母血循环时,均可诱发DIC。本研究中亦是由于上述因素多发,当羊水栓塞,产后出血时,从胎儿及胎盘中释放组织促凝血活酶释放,以致于凝血因子过度消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消耗凝血因子导致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阴道大出血而不凝,从而引发多脏器损害而死亡[3]。

    在DIC治疗过程中,多因大失血而死亡,究其根本则为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而对此应注重原发病的治疗,在对症干预过程中,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显得尤为重要[4],我们在本次临床治疗中多为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因此,18例患者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并无患者因此而死亡,在死亡病例中有2例因为使用常用抗凝剂-肝素,一般而言,其作用是通过阻断凝血过程,防止血小板凝血因子过度消耗,临床多主张早期足量使用,然后在本次研究中确属例外,究其原因是由于DIC发病迅速,高凝期出现时间较短,其后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纤溶亢进期,故产科DIC以大出血为其临床特点,在治疗上则以输入大量新鲜血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为主,从而更好更有效的抢救患者失血性休克。因此,凡是可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而能得到有效治疗的产科DIC病人在使用肝素是尤应慎重。

    本次临床研究分成两个时间段进行整理分析,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药物研发层出不穷,临床医生更多的重视诱因及对症治疗,在DIC发病早期,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预防脏器衰竭,从而使存活率有所升高[5~6],然而此次研究为初产妇,相较而言年龄因素在存活率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今后产科的相关研究中,从多方面更深入的探讨如何预防产科DIC,降低母、婴死亡率,围产保健和对症治疗各类产科并发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血栓与止血组.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会会议制定的DIC四项诊断参考标准[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