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气管切口感染换药方法的效果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866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换药及无菌干纱布敷料覆盖气管切口,观察组采用碘伏棉球换药及碘伏湿纱布敷料覆盖气管切口。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愈合时间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碘伏换药组处理气管切口感染在治疗效果、换药次数、换药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换药方法,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碘伏湿敷气管切开感染创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碘伏 气管切开 切口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01-0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气管切开后,由于病人本身存在严重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切口等原因往往引起气管切口的感染,切口感染后切口周围皮肤红、肿、痛、分泌物多,发热,加重了下呼吸道感染及肺部感染。临床上采用传统方法换药及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切口,切口感染愈合慢,切口无菌纱布敷料常被污染,需频繁更换,如果不及时更换,容易造成纱布与组织粘连,在更换时引起切口疼痛,新生组织损伤等问题,造成恶性循环[1],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负担。本研究对气管切开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使用碘伏换药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有气管切开并合并有气管切口感染的患者,气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感染指标:①气管切开切口红肿,直径>1㎝或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找到脓细胞。②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③T>38℃,或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并排除其他感染引起的体温或血白细胞增高。④切口深部抽出脓性分泌物[2]。其中①或②为必要指标。共获得符合条件的有4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25—81岁。重型颅脑外伤20例,颈髓损伤8例,脑血管意外4例,呼吸衰竭6例,多器官衰竭4例,胸腹联合伤2例,重症肺炎4例。排除标准:切口特殊耐药菌感染、败血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ApachⅡ评分值)、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组 气管切口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即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换药操作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有换药经验者,且为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操作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协助其翻身拍背,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后行换药,先用生理盐水棉球拭去切口分泌物清洁伤口,然后用75%酒精棉球,以气管切口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擦(包括导管)直径10cm以上,消毒2次,待局部皮肤干燥后,将8层无菌干纱布敷料剪成Y型或E型,以气管套管为中心上下交错覆盖气管切口。无机械通气者,套管口盖上2层湿盐水纱布,防止灰尘、异物吸入和湿化空气。
1.2.2 观察组 气管切口消毒方法同对照组,但消毒液改用0.5%碘伏棉球消毒,然后将剪成Y型或E型的8层无菌碘伏湿纱布,以气管套管为中心上下交错覆盖于气管切口上。碘伏湿纱布以碘伏浸透纱布拧干至不出水为宜。
1.2.3 评价指标
1.2.3.1 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口感染创面愈合情况。3周内气管切口创面干燥,无分泌物渗出,红肿消退,组织修复结痂为愈合。3周内创面分泌物减少,创面缩小、红润,有部分肉芽组织生长为有效。3周后创面渗出液仍较多,创面扩大红肿无消退或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为无效[3]。
1.2.3.2 换药次数:比较两组病人每天气切口换药次数。换药依据是:根据气管切口敷料污染状况随时更换,敷料内有渗血、渗液或被痰液、湿化液、雾化液污染时更换一次。
1.2.3.3 换药费用:按医院提供的用物成本,计算两组每天的平均换药费用。
1.2.3.4 创面愈合时间为气切口感染发生后开始治疗到感染创面愈合时间。
1.2.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换药方法气管切口疗效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换药方法气管切口感染的疗效比较(例)
注:u值为2.44P<0.01 由表1可见,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日均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日均换药次数、费用及愈合时间比较(x±s)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后果是使切口延迟愈合,带管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肺部感染加重,甚至引起全身性的感染[4],因此选择合理的换药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常规采用酒精棉球换药及干纱布覆盖气管切口,切口感染后主要通过增加换药次数及医生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切口愈合时间长,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酒精是有机化合物,即乙醇(C2H5OH)。酒精的分子具有很大的渗透能力,它能穿过细菌表面的膜,打入细菌的内部,使构成细菌生命基础中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引起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凝固),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除此之外,酒精还能使淀粉酶(一种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催化作用[5]。但75%酒精为中效杀菌剂,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真菌等顽固物质,且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强,用于气管切口感染创面疗效慢,对黏膜刺激性强,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不利于患者气管切口创面愈合。
3.2 气管切口感染后,除了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外,切口护理上改变传统的护理方法,使用碘伏棉球换药及碘伏纱布湿敷,临床结果显示碘伏换药组切口感染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因为碘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广谱杀菌剂,杀菌力强,能杀死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原虫。0.5%碘伏消毒液可在创面形成一种极薄的杀菌薄膜,缓慢持久地释放有效碘,使细菌的胞质或胞膜内巯基、多肽和蛋白酶在数秒内被碘化或氧化,使之失活并丧失复制及遗传功能,能使已经感染的组织消肿,促进炎症吸收,使肉芽组织生长迅速并无不良反应[6]。碘伏具有收敛作用,促使局部组织脱水,吸收切口渗出液达到干燥抑菌作用。碘伏气味小,着色浅,毒性低对粘膜无刺激性,无腐蚀性换药时疼痛轻微,易于被病人接受。而且碘伏来源容易,价格比较便宜,经济实用,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3.3 研究已证实,创面的干燥可加重组织细胞损伤,湿润有利于创面的修复。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1倍[7]。本研究比较采用传统气切口换药方法与采用碘伏湿敷换药法,两种换药方法对气管切开感染切口的疗效及经济比较,结果显示用0.5%碘伏持续湿敷感染切口创面能明显的减轻切口的肿胀,减少分泌物,促进切口愈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6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