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62455
毫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谭健忠
第1页

    参见附件(2657KB,2页)。

     中图分类号:R245.3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08-02

    带状疱疹 (Herpes Zoser , 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HerpesZoser Virus ,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好发于胸背部、腰肋部,少数见于四肢、头面及耳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皮肤损害,甚至瘢痕形成是带状疱疹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重,缠绵不愈,顽固难治,损毁容貌,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尝试用毫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共观察6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理疗科门诊,均符合本病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椐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基础针刺组、火针组及对照组各22例。基础针刺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为32~75岁,病程为1~24月;火针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为40~78岁,病程为1~30月;对照组22例,男子16例,女6例,年龄为45~80岁,病程为1~36月。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边天羽、俞锡纯编著)、《皮肤性病学》[1] 和 Scott F[2]相关研究。带状疱疹后遗症的诊断标准进行制定。①既往有带状疱疹病史,临床治愈后出现疼痛持续1个月~2年;②有明显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痛觉、触觉异常,局部可有色素沉着,皮肤损害,甚至瘢痕形成;③疼痛的性质为阵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或持续性烧灼痛、紧束样疼痛;④患区内有明显的神经受损后其他不适应感:如痒、紧束感、蚁行感等;⑤患者心理负担沉重,睡眠障碍,情绪抑郁。

    1.3 纳入标准 ①至少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症诊断标准的前三项者; ②年龄范围20~80岁;③无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或全身衰竭者,无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无结缔组织病、血友病及出血倾向的患者;④入选前1周内针对带状疱疹未采取治疗措施者。

    1.4 排除标准 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者:如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②合并有心、脑、肾及造血等系统的严重疾患,以及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

    1.5 终止试验标准 ①试验期间要求退出试验者(试验期间应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安全,患者有权随时退出试验);②患者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疾病,或其它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③试验期间病情不断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④治疗过程中不配合治疗者。

    1.6 病例剔除标准 ①已进入试验而发现为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②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③治疗未超过半个疗程,包括终止试验病例和自然脱落失访的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针刺组 在局部根椐疼痛范围的大小,或疱疹愈合后的瘢痕、色素沉着点用毫针进行围刺,使针身与皮肤成15°角,病变向中心部位围刺,刺入1寸深,针刺得气后将相对的两针为一组连接电针治疗仪,通电后,调以疏密波,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为观察周期。

    2.2 毫火针组(1)取穴:痛点、疱疹愈合后的瘢痕、色素沉着点及夹脊穴。(2)操作:局部皮损常规消毒后,涂上薄薄一层万花油,用一寸毫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至白亮,对皮损分布的神经节段脊柱及上下个一椎的夹脊(均取患则),加上痛点,共4个针刺穴位,斜针直刺,留针十五分钟后拔针, 若有血出者,可挤出几滴后再按压止血,接着用半寸毫火针每穴点刺3下,深度控制在5mm内,速进速退,点刺完毕,再涂一层万花油。5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为一个观察周期。

    2.3 西医治疗组 肌肉注射:聚肌胞注射液2 ml,每日一次;口服药物:消炎痛片25mg/次,复合维生素B2片/次,每日3次。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为观察周期。

    3 观察指标

    3.1 疼痛强度评分 参照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尺(VAS)评分法。(即刻度尺法):以长度为10cm标尺两端(0~10),每1cm代表1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指出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程度,读出分数。观察数椐: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镇痛时效比即第1次治疗后疼痛缓解30﹪维持的时间。

    3.2 睡眠质量评分 参照改良匹兹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0分为无睡眠,100分为最好睡眠。

    3.3 不良事件 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的措施和转归。

    3.4 随访 疗程结束后第3个月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其症状、体征、观察远期疗效、有无后续不良反应等。

    4 疗效判定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的“修订综合疗效标准”,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标准为:临床痊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疼痛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疼痛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4.2 睡眠状况的疗效判定标准 根椐睡眠效率评价国标标准[3] 拟定。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质量评分75分以上;显效:症状缓解,睡眠质量评分65~74分;有效:症状改善,睡眠质量评分55~64分;无效:症状如前,睡眠质量评分45分以下。

    4.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5 结果分析

    5.1 疼痛状况疗效对比 3组患者共66例,其中基础针刺组共22例,治愈15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46%;火针组共治疗22例,治愈17例, 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共治疗22例, 治愈10例, 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6.36%。3组间治疗疹痛有效率经过 x2 检验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间疼痛疗效对比例(%)

    5.2睡眠状况疗效对比见表2。

    表2 3组间睡眠疗效对比例(%)

    3组间改善睡眠有效率经过x2 检验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5.3 镇痛时效对比 3组间治疗后镇痛时效对比(第一次治疗后疼痛缓解30%以上所维持的时间):基础针刺组镇痛时间最长10h,最短0.5h,平均(3.81±3.27)h; 火针组镇痛时间最长15h , 最短2h , 平均(7.38±7.19)h;对照组镇痛时间最长2h , 最短0.25h, 平均(1.56±1.28)h。3组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