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不同麻醉方法的比较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220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的理想静脉麻醉方法,提高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分别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0年5月进行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各80例,比较支气管内局部麻醉法与超声雾化吸入麻醉法在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术前后均有明显变化,其中R组收缩压变化较C组小(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R组出现术后恶心2例,C组出现呛咳3例,术后恶心4例,且C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R组。结论 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中应用支气管内局部麻醉法麻醉效果理想,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良好。
【关键词】局部麻醉 针吸活检术 气管超声内镜引导 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11-01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能够在通常采用刷检、活检钳活检取不到的地方如纵膈、肺门淋巴结,或从邻近主要气道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癌获取组织。而通过经气管超声内(EBUS)进行针吸活检术则可观察到支气管壁、管腔外病变及纵膈内病灶尤其是小病(<2cm)。EBUS可显示气道7层解剖结构,通过对不同结构的辨认,达到对黏膜下支气管壁内或壁外病变的诊断,为TBNA提供良好的向导[1]。本文就EBUS-TBNA应用时的麻醉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2010年5月进行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患者各80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R组(支气管内局部麻醉)和C组(超声雾化吸入麻醉),所有患者均为ASAI~II级,且符合EBUS-TBNA适应症。R组80例患者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3~76岁,平均51.4岁;体重43~86kg,平均62.8kg。C组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6~78岁,平均52.8岁;体重41~93kg,平均64.2kg。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准备 患者常规拍摄正、侧位胸片和薄层CT扫描片,以明确病变大小和位置,并确定拟获取标本的部位。术前4h禁食,了解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肌供血情况,作凝血检查,包括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等,以排除凝血机制障碍导致针吸或活检时发生出血的可能。此外,还必须作好吸氧的准备,必要时予鼻导管或鼻塞吸氧,并连续监测氧饱和度,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协议[2]。
1.3 麻醉方法 为了消除患者对操作的紧张和焦虑,术前30min给予适量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和芬太尼。观察组患者从鼻腔、咽喉声带处用2%的利多卡因从鼻孔直接滴入,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将麻醉药吸向声门处及吸入气管内,药液聚集在声门附近;利用气管镜在声门上方,将4%利多卡因左右注入气管内,进入气管后在隆突上方再追加1ml左右4%的利多卡因,行左右主支气管内局部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3ug/(kg·min)直至患者意识完全消失后放置喉罩。C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麻醉,然后经气管镜滴入或环甲膜穿刺气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8ml,靶控输注同观察组。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进行记录,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各项指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术前后均有明显变化,其中R组收缩压变化较C组小(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
2.2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
R组出现术后恶心2例,C组出现呛咳3例,术后恶心4例,且C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R组。
3 讨论
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一项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呼吸道探查技术。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基础上添加了超声探头,使得窥探范围及精确度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气管镜的活检通道进入气道内,然后穿透气道壁对气管、支气管腔外病变,如结节、肿块、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肺部的病灶等进行针刺吸引,获取细胞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菌学及其他特殊检查[3]。由于超声探头的应用而加重了术中患者气管壁的刺激,因此往往需要范围更广和更多的麻醉药物。R组患者采用支气管内局部麻醉法通过鼻腔、咽喉声带处用2%的利多卡因从鼻孔直接滴入,利用气管镜在声门上方,将4%利多卡因左右注入气管内,进入气管后在隆突上方再追加1ml左右4%的利多卡因,行左右主支气管内局部麻醉,然后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3ug/(kg·min)直至患者意识完全消失进行麻醉,该法较C组患者超声雾化吸入麻醉再滴入利多卡因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只进行支气管内局部麻醉,既能够消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又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机体各项指标的稳定。两组患者虽然术前后血压均有所改变,但R组收缩压变化明显较C组小(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