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156994
米索前列醇用于正常足月妊娠计划分娩临床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王利红
第1页

    参见附件(1139KB,1页)。

     【摘要】目的 研究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诱发临产的效果及用药量。方法 将200例正常足月孕妇随机分为催产素组(对照组)100例和米索前列醇组(观察组)100例。结果 1、引产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米索前列醇用药1天有效率为91%,用药量为100.54±25.27ug;2天有效率为97%,用药量为108.76±63.53ug;3、孕妇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两组无显著差异;4、羊水混浊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新生儿窒息率两组相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及诱发临产效果明显好于催产素,用于正常足月妊娠进行计划分娩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米索前列醇 计划分娩 妊娠

    中图分类号:R7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33-01

    足月妊娠计划分娩常用的方法为催产素引产。为探讨更为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我们将口服米索前列醇作为正常足月妊娠计划分娩的一种方法,进行了临床效果的实践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0年1 ~ 12月,对来我院妇产科住院的前200例头位、单胎、足月妊娠(39 ~ 42孕周),无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初产妇,排除头盆不称、疤痕子宫、前列腺素及催产素禁忌者,分别用两种方法促宫颈成熟、诱发临产。孕妇年龄20 ~ 40岁,随即分为米索前列醇(观察组)100例,催产素(对照组)100例。两组一般情况孕周、孕次、年龄等行t检验,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两组对象一般情况比较(x±s)

    1.2 给药方法

    1.2.1 观察组 常规消毒后,将米索前列醇50ug放置于阴道深部,每天最多三次、间隔4h无效可重复,至出现规律宫缩(连用两天)。

    1.2.2 对照组 0.5%催产素静脉滴注,每分钟8滴为起始用量,可逐渐增加,最快滴速每分钟不超过40滴,可以增加浓度,最高浓度不超过1:100,直到维持有效宫缩。催产素最大剂量10 IU/ 日,不超过3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引产有效率、临产发动时间(从用药至出现有效规律宫缩)、总产程、产后出血、剖宫产率、羊水情况及新生儿窒息和死亡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有效 用药12h内有规律宫缩,且宫口开大≥2cm,或用药后12 h未临产,但宫颈Bishop评分[1]增加≥2分。

    1.4.2 无效:用药后12 h内未临产,宫颈Bishop评分增加<2分。

    1.5 资料统计

    数据采用x2检验,用药量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引产效果

    观察组引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米索前列醇用药1天有效者,用药量为100.54±25.27ug;2天有效者用药量为108.76±63.53ug。

    表2 两组对象引产效果比较

    2.2 分娩情况

    引产有效率、产妇临产发动时间及总产程,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产后出血情况及剖宫产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2.3 新生儿出生情况

    羊水混浊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无新生儿死亡。见表4。

    表3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x±s)

    表4两组观察对象新生儿出生情况(例)

    3 讨论

    米索前列醇为PGEI衍生物,活性较其他前列素高,可以口服,胃肠道反应小[2]。也可以阴道内使用,通过宫颈阴道粘膜良好吸收,一方面作用于宫颈,激活胶原酶增强弹性,从而促使宫颈成熟扩张;另一方面作用于宫颈平滑肌,使其产生规律宫缩,从而产生类似生理临产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 米索前列醇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明显好于催产素,体现在引产有效、临产发动时间及总产程短于使用催产素组。产后出血率无增高,剖宫产率也无增高。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米索前列醇组羊水粪染率高, 分析可能由于米索前列醇经粘膜吸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肠蠕动增强,胎粪排入羊水中。米索前列醇阴道内使用量小,避免了胃肠道刺激及全身的反应,故无明显副反应。但由于其为PGEI衍生物,同催产素一样,用量大易引起宫缩过频。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指征,排除禁忌证;2、掌握最小有效剂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3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