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353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6h)和对照组(6~12h),两组患者来院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该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血管再通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06-01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饮食结构的调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医疗条件及技术发展不均衡[1],难以提供24h内的急诊PCI治疗,早期溶栓治疗简捷、方便,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适合我国国情的,本文介绍我院应用尿激酶对不同时间就诊患者进行溶栓的效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48例(≤6h)和对照组32例(6~12h),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56.4±4.5岁,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30min~6h,平均3.5±0.7h;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37~73岁之间,平均55.4±4.5岁,发病至来院就诊时间6.1~12h,平均9.7±1.3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患者持续性胸痛时间超过30min,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肌酶升高,下壁心肌梗死相应导联ST段抬高≥0.1mv,前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相应导联ST段抬高≥0.2mv,患者均无使用静脉溶栓药物禁忌症[2]。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测性心肌酶谱、APTT、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溶栓前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波利维300mg,尿激酶150万U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入,根据患者APTT结果在5~12h内给予肝素康宁,低分子肝素0.6ml,每12h皮下注射,连续应用5~7d,溶栓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缓解情况、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严密监测心电图,注意有无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
1.4 评定标准 溶栓成功:胸痛在2h内消失或缓解80%,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h内梗死区域相应ST段下降≥50%,血清肌酸激酶峰值≤16h。未出现以上指征为失败。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溶栓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和抗凝药物治疗,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破裂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血流中断,因此溶栓治疗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溶栓疗法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是公认的事实。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让患者孕期获益是尽早恢复心肌再灌注,因此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组资料回顾性分析在6h内及6~12h两组患者溶栓的效果[3],6h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6~12h组患者。早期快速恢复相关受阻血管的血流,保护或恢复受损心肌的左心室功能,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心肌再灌注的时间及是否为完全再灌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快速、持久的静脉溶栓,能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降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并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PCI治疗要求相对较高,在一些偏远的医院难以开展[4]。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是重建冠状动脉血流,有效限制并多小心肌梗死的面积,尿激酶没有抗原性,可以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讲解纤维蛋白并导致血栓的溶解,是国内应用较多的溶栓剂,其溶栓作用强,同时药物不良反应较小,在早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凝血过程与纤溶过程并存,血小板的激活在整个凝血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发病到静脉溶栓的时间越短越好,静脉溶栓的效果较好。有研究认为ST段回落程度、速度以及变动的情况能反应心肌再灌注的状况,与心肌挽救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应该尽早应用,溶栓治疗后再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急性期预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3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