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2160
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涂福堂 高纯清 钟媛妹
第1页

    参见附件(1428KB,1页)。

     【摘要】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和丹红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静滴,丹红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滴,治疗14d,并设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静滴,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8.24%和62.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83%和36.17%(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丹红联合疗效肯定,其清除自由基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丹红改善缺血性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依达拉奉 丹红 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48-01

    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对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和丹红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②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排除脑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者;③首次发病或以往发病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发病时间在1周内,排除一过性缺血发作;④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40分,年龄在80岁以下者;⑤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⑥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63±12)岁;对照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60±10)岁。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住院后即给予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2次,丹红2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共用14 d。对照组:应用血塞通注射液0.4g+生理盐水250ml静滴,共14d,两组均应用胞二磷胆碱为脑细胞活化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血压高者适当控制血压,脑水肿者应用甘露醇降颅压。

    1.3 疗效评定标准 14d疗程结束后,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程度)及治疗后总的生活能力状况(病残程度)分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1.4 实验室检查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观察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等。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应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11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13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无死亡者,总有效率88.24%。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为62.75%。对照组:痊愈5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3例,无变化12例,恶化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63.83%,显效率36.1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d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检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变化,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的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细胞对缺血缺氧异常敏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极易导致神经元的损害。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害是一个多环节、多反应的结果,其中自由基损伤、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和炎症反应损伤是神经元死亡的主要机制。因此,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均提示缺血后采用多种途径、多重保护机制的综合药物治疗有益于神经功能恢复[2]。

    急性脑缺血的治疗时间窗十分短暂,脑缺血缺氧超过6h后,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周围出现缺血半暗带区,血流恢复后,一部分半暗带区细胞会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又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神经细胞钙内流,氧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以在改善脑灌注之后,为了降低脑损伤,尤其是再灌注损伤,应当使用神经保护剂。其中自由基损伤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依达拉奉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从而防止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害。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通过抑制脑水肿、改善神经元缺失、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等机制,阻止缺血性脑血管障碍的发生和进展,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3]有临床资料报道其不仅能有效改善发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亦能改善其远期的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4]。此外,它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者出血时间,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与脑中风急性期使用的各种药物合用时,没有发现相互的药效降低,并能增强主要药物的药效[5]。而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与红花。其中,丹参可抑制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兴奋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血管扩张;它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胞膜。而红花中的红花总黄酮是治疗脑血栓及其后遗症的有效成分,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压、抗血栓、耐缺氧、免疫抑制多种药理功效,可激活、促进纤溶系统活性 ,有效防止缺血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从而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脑血流动力学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可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及预防神经元坏死[6]。

    从本组资料看,以依达拉奉和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6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丹红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灌注作用较强,二者联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在研究中没有记录到依达拉奉和丹红的联合应用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基本不变,治疗组有2例BUN、Cr轻度升高,2例ALT轻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应用依达拉奉和丹红治疗急性脑梗死正是利用上述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使两者合用,优势互补,从而使脑梗死区域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功能得以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达到快速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Hickenbottom SL,Grotta J.Neuroprotective therapy[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2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