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2010年降血糖药物应用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251KB,2页)。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51-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使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DM)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终身接受治疗。遗憾的是,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控制。在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控制状况更不容乐观[1]。因此,降糖药的利用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合理应用降糖药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以我院2008-2009年降血糖药物使用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本院2008-2010年抗糖尿病药物应用数据,包括药品通用名称、规格等,采用国际惯用的销售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进行归类、统计。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为标准计算DDDs,限定日剂量主要按《新编药物学》[2](17版)推荐的成人常规日剂量高限值,或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而定。日治疗费用(DDC)计算:药品的总消耗金额/DDDs值,用来衡量该药品的价格水平。序号比值:金额序号/DDDs序号,它能反映药品销耗金额和用药次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则同步性良好;比值<1,表明药品价位偏高;比值>1,则价位偏低。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院所有药品在2008-2010年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875.98、2712.13和3681.37万元,其中降血糖药物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50.19、202.02和273.42万元,分别占销售金额的8.01%、7.45%和7.43%。
2.2 药品分类及销售金额
我院口服降血糖药主要涉及5个类别10个品种,2010年新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针)和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两个类别,说明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对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新品种不断出现,可供临床用药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也有利于个体化用药。其中依帕司他主要用于糖尿病并发的末梢神经病变,艾塞那肽针仅用于皮下注射,故在其后的表4、表5口服降糖药物的比较中不在列入其中。由表1数据可知,2008-2010年间,我院降血糖药物的总金额逐年增加,增加比例均在30%以上。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作为一类较新型降糖类药物,具有吸收快、代谢迅速的特点,作用较磺酰脲类快,低血糖反应少 ,与二甲双胍合用有协同作用。这类新型降糖类药的问世,使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3]。促胰岛素分泌剂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虽然三年来始终位于前两位,但这两类药物与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构成比差距不明显,提示本院口服降糖药用药基本稳定。而磺酰脲类降糖药金额构成比始终较低,三年来一直低于2%,磺酰脲类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压,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和肝肾功不全者,磺酰脲类药物还可致体重增加,说明目前医生和患者已不作为常用药物。
胰岛素三年来分别占降血糖药物销售金额的61.82%、61.3%和62%。胰岛素类的销售金额连续三年占我院降糖药物60%以上,原因在于胰岛素不仅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用于 2型初发患者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多种胰岛素治疗方案以及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使糖尿病治疗个体化,促进了胰岛素制剂在临床的应用[4]。我院胰岛素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速效、短效、中效等6类。甘精胰岛素属长效胰岛素,具有长效、无峰值血药浓度等特点。预混胰岛素可同时具有短效和长效胰岛素的作用,制剂中速效和短效成分起效迅速,可以较好的控制餐后高血糖,中效成分持续缓慢释放,起替代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因此,预混胰岛素始终居于前三位。
2.3 DDDs、金额、排序、DDC、和排序比值
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在2008-2010年一直位于金额排序的前4位(见表3)。瑞格列奈片属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阻断胰岛β细胞上的ATP-依赖性钾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而起作用。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对于用其它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 2型糖尿病患者可用该类药物替代或联合用药[5]。具有口服吸收迅速、允许多次餐前用药、肾毒性小等特点。阿卡波糖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正常和糖尿病患者饭后高血糖降低,有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和不导致低血糖的优点,阿卡波糖是目前唯一拥有糖耐量异常适应症的药物,可降低糖耐量异常向糖代谢异常转归的风险[4]。双胍类DDC在4.39-4.52元,DDDs连续三年居第一,表明二甲双胍低廉的价格和确切的疗效,在本院的临床应用频率较高,尽管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其单用或联用其他类型的降糖药较常见。它与胰岛素的作用不同,对正常人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 2型糖糖尿病患者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反应。对于肥胖型 2型糖尿病患者,双胍类是首选药[6]。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罗格列酮,DDC排在首位,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异生 ,从而显著改善 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各种代谢紊乱,但并不影响胰岛素分泌。可使 2型 DM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浆胰岛素水平均下降,且不引起低血糖 ,并改善糖尿病脂质代谢[7]。
第二代磺酰脲类格列吡嗪、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序号比值均不超过1,具有口服吸收快,作用强且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小[8]。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药,具有较强的胰岛外降糖作用,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2010年的DDDs较2008年增长了593.23%。
3 讨论
综上所述,我院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使用率低,胰岛素使用率高。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3年来均呈稳步增长趋势,说明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对降血糖药物的需求逐年上升。我院对胰岛素的使用率较高,而胰岛素疗法在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等方面是举世公认的糖尿病核心疗法[9]。说明我院对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对不同的病人,需全面了解其身体状况、病情以及经济条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联用方式,做到个体化给药才是真正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讨论稿)2010年11月20日 2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50-664.
[3] 刘 敏,宋 玮2006— 2008年我院降糖类药物的应用分析 天津药学 Tianjin Pharmacy 2010年 第 22卷第 1期 39
[4] 马全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5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