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影像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1)
【摘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对医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全文讲述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势、核磁共振成像的不足和核磁共振检查时注意事项【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术 弛豫时间 强静磁场 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23-02
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磁共振成像术,简称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它的全称是: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简称MRI--CT或者MRl)。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呢?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简写MRI、MR或NMR,法文简写RMN)进行医学诊断的一种新颖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国的布劳克和相塞尔等人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体全身核磁共振的图像。使人们长期以来,设想用无损伤的方法,既能取得活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诊断图像,又能监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