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3619
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穆士杰
第1页

    参见附件(2609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对高血压患者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对疗效的影响,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压患者,对症给予药物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心理障碍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随访半年,观察分析治疗及护理后的血压及心理障碍的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陈低估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性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控制血压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个性化心理护理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46-02

    老年人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高血压病是多种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卒中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加剧心力衰竭[1]、肾损害的常见病因,全球大约54%的脑卒中,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有医学实践表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文介绍我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性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55~76岁之间;对照组男25例,女性17例,年龄在54~72岁之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口服降压药,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降压效果,应用SCL-90量表对各因子分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偏执,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障碍改善情况。具体心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患者常感到不顺心的事易急躁、发怒,而强烈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往往是血压增高的诱因,并且单纯的降压效果不理想。患者长时间患重病并发症较多,对治疗产生敌对情绪[2],认为迟早会死亡,自暴自弃,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认为自己需要终身服药,成了家庭的累赘,背上了经济的负担,导致心情抑郁、寡言少语,血压控制不理想。

    1.2.2 系统性心理干预 护士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紧张产生的原因,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针对发病原因耐心开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指导患者必须改变暴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放松心情,从而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对于抑郁的患者要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别人聊天,避免孤单、寂寞、空虚进行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尽量选用最基本的降压药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宽慰患者的心理,调整患者的抑郁状态。对于悲观厌世的患者要主动与此类患者进行交谈,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3],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向患者展开病情分析,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患者遇事多从换了愉快的方面考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厌世的情绪。

    1.3 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标准进行高血压疗效判定,显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SBP下降<10mmHg,并降至90mmHg或下降10~19mmHg;无效:SBP无下降甚至升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评定比较

    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改善程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卫生公共问题,高血压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强迫等,通过心理护理能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对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部分患者虽然能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严重性,但是不能进行科学的治疗,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4],掌握相关的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其治疗依从性。此外考虑到患者不良情绪发生原因的个体差异,应从发病因素出发,给患者多方面的支持,采取家属、患者、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多方面护理模式,让患者感受到多方面的关心与支持,强化护理干预效果。针对性地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0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