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3455
应用五常法规范内镜室管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杨莉芳
第1页

    参见附件(2801KB,2页)。

     “五常法”源自于日本,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改善工作程序及环境的工具,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5 个方面对机构进行管理。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1]。随着现代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接受内镜检查治疗的患者日趋增多,对内镜中心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营造一个整洁,规范、舒适的诊疗环境,提高病人满意度. 我院采取“五常法”对内镜室物品、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年胃肠镜量1万多例,其中胃肠镜检查室3间,清洗消毒间1间,3个等候区域(一为陪护等候区,二为患者服药区,三为患者候诊区),护士5名,工人3名。除开展常规胃肠镜的检查及治疗外,另外还开展了超声胃镜检查(年300多例),ERCP(年70多例),食管静脉圈扎术(年30多例),ESD及EMR(年20多例),支架植入术等治疗。

    2 推行“5S”活动

    通过科内组织“五常法”知识培训分发资料号召全员参与。目标:实现最优质服务给病人,最满意配合予医生[2]。要求:按标准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推进,最后成为标准,并养成按标准自律的好习惯。

    3 寻找存在的问题

    (1)内镜清洗消毒不规范;(2)内镜管理区域杂乱(物品无固定放置、品种杂乱);(3)物品无明显标记、寻找物品耗时;(4)专科知识理论不强、操不规范、操流程不清晰;(5)责任不到人,无专人负责管理;(6)仪器管理,保养不良;(7)病人预约登记管理不规范

    4 五常法的应用

    4.1 常组织

    定义:常组织是判断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物品,并与非需物品区分开来。目的: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并防止滥用

    4.1.1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间、胃肠镜检查室、ERCP手术室的不同特点,确定各间必须用的物品数量,定位放置,操作台物品摆放有统一标准,物品摆放有统一规定。

    4.1.2 每周清点各检查室内的物品,彻底清理不需要的物品进行报废,清理出过期药品或不用药品。并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补充需用品的数量,按有效期有序放置。每周检查内镜附件,将不好使用的附件及时淘汰,及时补充,以利于治疗工作。

    4.1.3 制定每班工作流程及工作细则,针对胃肠镜检查大部分为门诊病人的特点,制定检查预约及病人检查前后健康宣教的管理办法。

    4.1.4 采用“定人员、定检查室、定内镜”方法,人人熟知本检查室内镜编号。每日检查内镜的使用情况并登记,确保次日工作的正常运行。

    4.1.5 专职人员必须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内镜室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

    4.2 常整顿

    定义:要用的东西规定定位,定量地摆放整齐,明确地标示。目的:整齐、不用浪费时间寻找东西(30S内找到要找的东西)。

    4.2.1 从人出发 组织开展科内业务学习,学习内镜室护理操作常规,建立统一的内镜消毒流程,所有护理人员经过内镜有关的消毒隔离知识及内镜清洗、消毒、维护保养的集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严防差错事故,如规范预约流程、严格查对制度、规范交接制度等。

    4.2.2 从物出发 目视管理[3],所有抢救设备处于应急状态,规范急救车的管理,定位摆放,急救药物定数量,定人每日检查,药品摆放整齐,标签清晰,便于取用,使用后登记并及时添加。无痛胃肠镜检查室、麻醉药品标识明确,抢救流程清晰。各检查室内物品标识明确,达到30秒就能取到需要的物品,提高了工作效率。储物柜内物品按使用频率分层放置,无菌物品按消毒有效期放置。

    4.2.3 环境 根据专科特点设计检查图谱、设备使用保养说明,在内镜清洗消毒间张贴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洗手间张贴6步洗手法,患者进出等侯的地方张贴醒目的检查注意事项及温馨提示。

    4.3 常清洁

    定义:清除职场内的污物,防止污染的发生。目的:保持职场干净,明亮,各种物品、仪器、设备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4.3.1 环境 制定卫生包干区,责任到人,注意卫生死角,每周进行大扫除。及时清理工作区域内的血渍、污渍,保持地面、仪器、工作台面清洁。督促保洁员将外周卫生清洁到位,随时清扫患者留下的垃圾,保持等候区内清洁卫生[4]。每周一次清洁放置无菌物品的物品架、物品柜。每月一次定期检查无菌物品的灭菌日期,确保物品的灭菌效果,有效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3.2 器械的清洁 规范操作管理,严循“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一冲洗与十燥”程序。定期、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根据不同性质的内镜选择合适的浸泡时间,保证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专人负责保管、清洗、灭菌、维修;长期不用的内镜器械每1~2周检查、清洗1次,注意有无长霉、生锈,关节是否灵活等,并定期擦洗涂抹保护剂。

    4.4 常规范

    定义:就是连续地、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3s活动,一句话就是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助以一定的监督措施。目的: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

    制定院内感染管理检查细则,护理质量检查细则,对照评分标准,护士长定期检查5S活动执行情况,对照反馈,明确各项奖罚制度,将好与不好的地方进行鼓励和批评,并与季度和年终考评挂钩。

    4.5 常自律

    定义: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好习惯。目的:改变人的气质养成工作认真,规范的习惯,树立讲文明,积极敬业精神。

    今天的事今天做,检查本班的工作是否完成,预备明天的工作[5]。实行下班前五分钟五常法①检查物品功能。有损坏及时报告护士长和送维修。②检查所有物品和药品是否放回原位。③物品和药品补充齐全。④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

    5 结果 (见表1)

    表1 实施五常法前后效果比较

    6 讨论

    五常法是一种简单、高效、易行的全员管理方法,具有公平、公正、公开而客观的审核标准,实施“五常法”是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6.1 提升护理质量和效率

    清除了堆积不用的物品,把需要物品分层规范管理,标识醒目,使物品摆放有序,30 秒取出和放回物品(不用寻找)。更重要的是人人按标准从形式化—行事化—习惯化养成好习惯,真正做到以最优质服务给病人,最满意配合给医生,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6.2 规范了设备、物资的管理

    物品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核对,杜绝了药品、物品过期。仪器专人管理,定期保养,保证各种设施的完好,延长使用寿命。

    6.3 加强责任意识,调动护士积极性

    人人参与管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做好自查、自纠与互查、互纠,主动寻找改进的机会,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保障患者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 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0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