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通透性的相关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4339KB,3页)。
【摘要】目的 研究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性,评价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黏膜通透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9例,与19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 19例UC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排除率比值为0.157±0.058,明显高于19例健康对照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排除率比值(0.032±0.005,P<0.0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和DAI评分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与溃疡活动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肠黏膜通透性 甘露醇 乳果糖 内毒素
中图分类号:R574.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04-0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健康对照组:共有19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9例,平均年龄为36.7±8.3岁。均是成年健康志愿者,在检测前30天内无胃肠道疾病和服药史。
UC病例组:收集了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某院消化病医院UC住院病人1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全部为活动期患者。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严重疾病,无其他肠道疾病。UC严重程度分级:轻度5例,中度10例,重度4例。
1.2 诊断标准
UC诊断均符合全国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共识意见[1]。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腹泻次数在每天4次以下,轻度或者无便血,没有发热以及脉搏增快或贫血现象,红细胞沉降率(EsR)在正常范围之内;中度:定义为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的病患;重度:腹泻频率在每日6次以上,有明显的黏液以及血便现象。有发热现象体温在37.5℃,以上脉搏>90次/分, HB<100g/L,ESR>30 mm/h。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 也称Mayo指数,较为简单实用(见表1)。
表1 Sutherland DAI评分
注:总分为各项之和,≤2分为症状缓解;3-5分为轻度活动;6-10分为中度活动;11-12分为重度活动。
1.3 试验方法
具体实验操作
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变量间相关性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LAC/MAN和内毒素水平比较
注:LAC/MAN(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P<0.01,**P<0.01
结果显示UC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排除率比值为0.157±0.058, 血内毒素水平为0.202±0.006,和19例健康对照者的乳果糖和甘露醇排出率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相比显著升高,表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较正常人显著增加(P<0.01)。
19例UC患者L和M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之间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825,P<0.05),表明2者均可反应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疾病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4 讨论
长期以来,有关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热点,然而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清楚。随着遗传学、蛋白组学、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UC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如遗传学说、免疫学说、环境学说及微生物学说相继发展[2.3]。然而有相关研究表明IBD患者如果出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那么肠黏膜肠通透性将增加,可能为其反复发作的重要机制,目前,修复肠黏膜屏障已经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同时早期修复受损的肠道屏障不但在控制病情,提高疗效方面十分重要,对于危重疾病治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进行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通过检测UC患者尿液中L/M比值和内毒素水平,来反映肠黏膜通透性,分析L/M比值、内毒素水平和Sutherland DAI评分相关性,比较二者在肠道损伤的敏感性上的反映,结果可以发现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换和Sutherland DA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339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