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诺贝特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1383KB,2页)。
[摘要] 观察非诺贝特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对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IL-6(白介素6)、TNF-a(肿瘤坏死因子)和HS-CRP(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IL-6(白介素6)、TNF-a,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非诺贝特降低了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IL-6、TNF-a和HS-CRP的浓度,p<0.05。结论:非诺贝特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非诺贝特;冠状动脉硬化;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 R54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脑血管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多种炎症介质释放、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生。其中与IL-6(白介素6)、TNF-a(肿瘤坏死因子)和HS-CRP(超敏C反应蛋白)等关系密切。非诺贝特主要是通过调节血脂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同时对于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含量,进一步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还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本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硬化(缺血型)患者,并排除心肌病、心瓣膜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对炎性因子水平影响较大的患者,共入选50例,年龄(60±6.5)岁。每位冠状动脉患者服用非诺贝特一次0.1g,一日3次,疗程为8周。
1.2 血标本的采集与保存分别于服用非诺贝特的前一天和 8周以后取清晨空腹静脉血,常温下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分装后于-80℃冰箱保存。
1.3标本的检测 ①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IL-6(白介素6)、TNF-a。②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 12.0分析处理收集的数据资料,计量数据以( ±s) 表示,两组间计量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处理。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非诺贝特对于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与治疗前比较,非诺贝特治疗组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IL-6、TNF-a和HS-CRP的含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
3 讨论
有学者认为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的炎症过程,witzturn[1]等也证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并存。Ridker等在随访8年的研究中提出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Hs-CRP 是脑血管病变存在和发生意外的独立预测因子,是诊断慢性炎症的新指标。CRP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 主要在IL - 6 调节下由肝细胞产生, 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IL - 6又称前炎症因子, 是一种广泛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炎症, 宿主防御和组织损伤,并在急性期反应起重要作用。IL - 6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加速脂质的沉积, 促进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皮下参与斑块的形成, 通过刺激斑块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导致斑块破裂, 使胶原基质和脂质核心裸露, 引起血小板聚集和激活, 血栓形成,。TNF -α是一类作用广泛的促炎症细胞因子,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 是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反应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TNF - α作为脂肪组织的信号分子可调节其代谢, 直接影响血糖平衡和脂质代谢。TNF -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其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基本过程是C反应蛋白可诱导TNF-a和IL-6等白介素,释放并激活NF-KB,从而引起多种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激活内皮细胞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C反应蛋白通过激活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2-4]。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与治疗前比较,非诺贝特明显的降低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的IL-6、TNF-a和HS-CRP的含量,依次我们推断,非诺贝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脉硬化的炎症反应引起的一系列变化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因此对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Witzturn JL,palinski w,Are 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relev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