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038276
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陈玉霞
第1页

    参见附件(1487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分成两组, 介入治疗加放疗组38例,全身化疗加放疗组28例,观察各组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介入治疗联合放疗组和全身静脉化疗加放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宫颈局部肿瘤和宫旁肿瘤消退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介入化疗作为宫颈癌的辅助治疗手段,与放疗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介入治疗;宫颈癌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宫颈癌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全身静脉化疗或放疗可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但作用不持久。近10年,介入超选择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插管化疗及栓塞治疗是发展起来的新治疗手段,通过介入栓塞治疗可以阻断肿瘤的血供,使之缺血坏死,同时局部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增加对肿瘤的毒性作用,可使局部肿瘤缩小,常为患者创造Ⅱ期手术机会。使晚期恶性肿瘤或复发性肿瘤的缓解率明显增加,提高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1]。为进一步探讨介入化疗联合放疗在中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本文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的56例Ⅱb-Ⅲa期宫颈癌患者进行疗效观察。

    1.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51.5岁,所有病例均不存在盆腔外转移。经病理检测,据FIGO分期法:Ⅱb期38例,Ⅲa期28例,宫颈鳞癌50例,宫颈腺鳞癌6例。介入治疗联合放疗治疗组38例(A组),采用全身静脉化疗加放疗组28例(B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

    1.2.1A组介入化疗联合放疗: 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用4F-Yashing导管超选择

    经将导管插入紧靠肿瘤供血区域两侧髂内动脉分支造影或子动脉造影,灌注化疗药物博莱霉素(BLM)45 mg,顺铂(DDP)40 mg/m2,注射完毕加注适量明胶海绵微粒彻底栓塞。术后拔除导管,压迫止血5 min,局部加压包扎,操作侧肢体制动24 h,常规水化3 d后拟行放疗。治疗后10~14 d行妇科检查,B超或CT了解肿瘤缩小情况,根据症状缓解及病灶缩小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行动脉插管化疗,并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1.2.2B组全身化疗加放疗组:采用化疗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PVB方案),DDP 40mg/m2,d1,VCR 1 mg/m2,d1,d8。BLM 10mg/m2,d1。化疗后行放疗,腔内放疗并以15 mV直线加速体外照射,每周5次,每次180 cGy或200 cGy,总量40 Gy,同时予铱-192后装治疗机行腔内照射3次,总量20 Gy,体外与腔内照射交替进行。

    1.3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后行妇科检查和盆腔CT检查,治疗期间每周行妇科检查,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每月随诊复查。 (1)临床症状缓解:肿瘤所致的疼痛、下腹坠胀、大小便困难、下肢肿胀、阴道排液或出血等消失、部分缓解或未缓解。(2)宫颈局部肿块消退的标准:按WHO标准进行疗效评价:①完全缓解:肿块完全消失,并维持4w以上;②部分缓解:肿块总最长径减少30%以上,并维持4w以上;③稳定:肿块总最长径减少不到30%或增大不超过20%,且无新病灶出现;④进展:肿块总最长径增大超过20%或出现新的病灶。(3)宫旁肿瘤浸润消退的标准:完全缓解:宫旁软,韧带弹性好;部分缓解:宫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未达到完全缓解的程度;稳定:宫旁情况无明显变化;进展:宫旁变硬,韧带弹性变差或者消失。(4)化疗毒性标准: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采用WHO急性及亚急性

    1.4统计学处理: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临床症状如阴道流血、盆腔坠胀、下肢酸痛等明显缓解,见表2。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 0. 01) 。

    2.2 治疗后的主要毒副反应A 组患者有不等程度的恶心呕吐、纳差,对症下药能缓解。B 组轻度纳差。两组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根据WHO 的毒性反应分级2 组患者治疗后的毒副反应见表3。

    3.由于实施治疗以来观察时间还尚短,远期疗效还待进一步的观察。

    讨论

    介入治疗是使药物直接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灶内,浓度高度集中,动脉灌注后癌组织的药物浓度是静脉化疗的1. 5 倍,药时曲线下面积为静脉化疗的1. 7 倍,表明动脉灌注化疗优于静脉化疗,在局部范围药物浓度增加1 倍,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增加10 倍[2]。Ya Makawa等[3]认为动脉灌注化疗可以减少原发灶的体积,增加肿瘤对局部治疗的反应,预防淋巴结和其它器官的微小转移。宫颈癌的转移主要为直接蔓延及淋巴转移,病变较局限于盆腔,血供主要来源于髂内动脉的分支-子宫动脉,因此,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的介入化疗可使宫颈癌灶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从而起到有效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使局部肿瘤缩小,部分病例临床分期得到扭转而获得手术机会,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机会。病人在介入治疗可较快达到止血,缓解疼痛的目的,肿瘤缩小明显,可相应减少放疗的次数。介入治疗不能作为单独的治疗手段,因为盆腔脏器有着广泛的侧支循环,当肿瘤主供血被阻断,可暂时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但广泛的侧支循环会很快建立而形成新的肿瘤供血血管,是肿瘤细胞继续生长。故介入治疗联合放疗是目前中晚期宫颈癌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新途径。对本次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发现, 介入治疗联合放疗对近期疗效如症状缓解,肿瘤消退效果明显,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5]。而且介入化疗操作简单,在X线透视下清晰可见导管所在位置,动脉造影可显示肿瘤血供。且化疗反应轻,易被患者接受。

    动脉灌注化疗的副反应与一般化疗相同,主要是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若在灌注化疗前后使用止吐剂可明显减轻消化道症状。在术前应用枢复宁、康泉等,则可使多数患者避免出现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一般可在10天左右恢复。少数患者白细胞下降较重,可应用粒细胞集落因子使血象恢复正常。并发症如高热栓塞后综合症,疼痛等发生率较高,常规给予抗生素对症处理可以预防或减轻反应。

    从以上的临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认识到,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对介入治疗联合放疗的敏感性强,治疗效果显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