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参数在贫血中的价值与体会
[关键词]贫血; 红细胞; 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6.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所谓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积比正常值低(尤其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1],而对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以血液细胞分析和骨髓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等为标准,但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以往的手段只能对其诊断与简单的分类,无法准确的反映贫血的病因,而红细胞参数则能精细地反映红细胞形态改变,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贫血的原因,因此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所以我们对红细胞在贫血中的作用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本院选取14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贫血患者以及选取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145例贫血患者男65例,女80例,年龄28~75岁,同时145例贫血患者一般资料还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40例,缺铁性贫血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9例,急性白血病15例,溶血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继发性贫血10例。而健康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
, http://www.100md.com
1.2测定方法:抽取贫血患者和健康者2 m1静脉血分别放入含有EDTA-K2抗凝剂的抗凝管中,轻轻混匀后,其中血常规测定采用SYSMEX XT-1800i和利用其配套试剂根据仪器操作步骤进行自动检测,同时记录各标本中红细胞有关参数(RBC、Hb、MCV、MCH、MCHC、RDW),并进行对比观察。注:红细胞有关参数正常值:MCV80~100 fl、MCH27~34 pg、MCHC320~360 g/L、RDW11.5%~14.5%。
1.3研究方法:参考目前试验设计要求,设计《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观察套表》,其表中内容包括血液标本者姓名、年龄、存在疾病、红细胞参数值等,对以上内容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梳理与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红细胞参数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U检验。
, 百拇医药
2结果
见表1。
表1红细胞参数统计对比结果
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V相比▲▲P<0.01,缺铁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H、MCHC相比▲▲P<0.01,缺铁性贫血者、溶血性贫血者与健康者RDW相比▲▲P<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与健康者MCV 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与健康者MCH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HC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者与健康者RDW相比▲P<0.05;另外其余贫血类型与健康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即P>0.05)。
3体会
血常规检查作为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该项目的检测结果常常能够反映出患者机体的大量信息,因此为临床医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对血常规及其技术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另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细胞分析技术应运而生,该方法由于能够提供出红细胞参数,因此对疾病的诊断(尤其贫血)更加精确。例如红细胞参数中的MCV由于对红细胞体积的总体变化较为灵敏,而RDW则可以精确地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分布程度等[2],所以这样会更加全面地反映贫血的病因,那么也就可以将贫血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百拇医药
通过本次对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的观察后,从表1中可知:凡是非均一性贫血(无论大细胞、小细胞和正细胞),RDW均升高,例如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MCV以及RDW均升高而可定为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多态性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显著,所以RDW增高程度也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明显),急性白血病者MCV正常、RDW增高为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而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继发性贫血由于MCV和RDW均正常应为正细胞均一性贫血;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通过MCV与RDW可以对贫血进行筛查,另外配合MCH、MCHC等指标则能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更能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出贫血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红细胞参数对于贫血患者来说不仅有助于贫血原因的查找,同时还对临床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结合患者病史、骨髓象及铁染色和铁蛋白等综合性检查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方能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血液病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26.
[2]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0-281.,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 R446.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001-01
所谓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积比正常值低(尤其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重要)[1],而对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以血液细胞分析和骨髓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等为标准,但是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以往的手段只能对其诊断与简单的分类,无法准确的反映贫血的病因,而红细胞参数则能精细地反映红细胞形态改变,从而更加客观地反映贫血的原因,因此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所以我们对红细胞在贫血中的作用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本院选取14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的贫血患者以及选取5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145例贫血患者男65例,女80例,年龄28~75岁,同时145例贫血患者一般资料还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40例,缺铁性贫血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9例,急性白血病15例,溶血性贫血1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继发性贫血10例。而健康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
, http://www.100md.com
1.2测定方法:抽取贫血患者和健康者2 m1静脉血分别放入含有EDTA-K2抗凝剂的抗凝管中,轻轻混匀后,其中血常规测定采用SYSMEX XT-1800i和利用其配套试剂根据仪器操作步骤进行自动检测,同时记录各标本中红细胞有关参数(RBC、Hb、MCV、MCH、MCHC、RDW),并进行对比观察。注:红细胞有关参数正常值:MCV80~100 fl、MCH27~34 pg、MCHC320~360 g/L、RDW11.5%~14.5%。
1.3研究方法:参考目前试验设计要求,设计《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观察套表》,其表中内容包括血液标本者姓名、年龄、存在疾病、红细胞参数值等,对以上内容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梳理与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红细胞参数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U检验。
, 百拇医药
2结果
见表1。
表1红细胞参数统计对比结果
注: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V相比▲▲P<0.01,缺铁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H、MCHC相比▲▲P<0.01,缺铁性贫血者、溶血性贫血者与健康者RDW相比▲▲P<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与健康者MCV 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与健康者MCH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者与健康者MCHC相比▲P<0.05,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者与健康者RDW相比▲P<0.05;另外其余贫血类型与健康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即P>0.05)。
3体会
血常规检查作为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该项目的检测结果常常能够反映出患者机体的大量信息,因此为临床医师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对血常规及其技术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另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细胞分析技术应运而生,该方法由于能够提供出红细胞参数,因此对疾病的诊断(尤其贫血)更加精确。例如红细胞参数中的MCV由于对红细胞体积的总体变化较为灵敏,而RDW则可以精确地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的分布程度等[2],所以这样会更加全面地反映贫血的病因,那么也就可以将贫血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百拇医药
通过本次对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的观察后,从表1中可知:凡是非均一性贫血(无论大细胞、小细胞和正细胞),RDW均升高,例如溶血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MCV以及RDW均升高而可定为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多态性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显著,所以RDW增高程度也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明显),急性白血病者MCV正常、RDW增高为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而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继发性贫血由于MCV和RDW均正常应为正细胞均一性贫血;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通过MCV与RDW可以对贫血进行筛查,另外配合MCH、MCHC等指标则能更加准确的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更能全面和客观的反映出贫血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红细胞参数对于贫血患者来说不仅有助于贫血原因的查找,同时还对临床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结合患者病史、骨髓象及铁染色和铁蛋白等综合性检查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方能降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欧阳仁荣,王鸿利,沈志祥.血液病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5-26.
[2]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0-28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