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5990
产程中阴道检查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38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产程中阴道检查是否会增加母婴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产科足月分娩的产妇,设阴查组、肛查组各120例。两组病例选择、检查次数无差异。阴查前用络合碘稀释液消毒,肛查常规进行。并观察产前、产后的血常规,住院期间母婴体温及新生儿黄疸等情况。结果两组母婴感染及新生儿黄疸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分娩前后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阴道检查,可有效地减轻产妇检查时的不适感,并且能直观清楚地了解产道情况,能准确地观察产程进展,而且又不会增加产妇和新生儿的感染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分娩;阴道检查;母婴感染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传统认为产程中阴道检查会增加产褥期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机会。所以,妇产科医生常以肛门检查来了解产程进展情况。为了观察阴道检查是否会增加上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特做此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从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1980例中选取240例,有下例情况之一者不纳入研究对象:①年龄≤18岁,≥45岁;②临产前1周使用过抗生素;③入院时体温异常;④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⑤在当地医院或诊所试产己进入活跃期后,转入我院妇产科的产妇;⑥有妊娠并发症、分娩并发症等;⑦胎膜早破超过48 h。设阴查组、肛查组各120例。两组病例均系阴道分娩。两组病例的年龄、孕周无明显差异(P>0.05),胎膜早破率为25%。

    1.2方法检查时间及次数,视宫缩强弱及产程进展情况而定,无明显差异。阴道检查用络合碘稀释液擦拭外阴、会阴和肛门周围,2 min后检查者戴无菌手套按常规行阴查。肛查按传统方法进行。

    1.3观察指标 分娩前24 h内、产后3 d各查血常规1次,记录分娩过程中的总产程、检查次数等,以及肛诊估测宫口大小失误的情况。记录产妇产后发热及产褥感染、新生儿发热、感染以及黄疸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处理,采用X2及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检查次数、总产程基本相似,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分娩前后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

    2.3两组产妇无一例发生感染,无一例新生儿发热。

    2.4其他 肛查估测宫口大小失误的病例达20%,阴道检查组无1例出现过此现象。

    传统的肛诊不足之处:首先准确性差,本研究中20%的病例肛门检查有宫口大小估测的失误,这势必影响产程的正确处理,因为肛门检查是隔着直肠壁了解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产道等情况,只能是凭感觉和经验来估计;其次,肛门检查增加产妇的痛苦,产妇均深感不适,因为肛门检查容易刺激直肠后壁引起妇的不适感,有报道肛门检查有67.2%的产妇明显感觉不适尤其是痔疮病人更加痛苦[1];其三肛门检查增加阴道细菌污染,因为肛门检查是在完全不清洁消毒的情况下反复进出直肠肛门,将肠道内细菌扩散至外阴甚至进入阴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尤其大便外溢的产妇,多次肛门检查可增加阴道内细菌种类及数量[2]。而阴道检查险能避免上述缺点外,可以及时发现产道、宫口及胎先露等异常情况。

    从本组结果中看到,阴道检查在母婴方面均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理论上讲,外阴消毒后,阴道检查一般只将阴道内原有细菌传播到宫颈管内或胎儿先露部分;肛查时阴道壁紧贴这些部位,且探摸时间较长,易播散阴道菌群,且肛查时肠道细菌易污染外阴,甚至进入阴道,更增加感染可能[3]。

    阴道检查的适应证 本研究中为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选择对象均是无任何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除胎膜早破外)。且产前基本资料的统计学检验尽量一致,结果母婴感染并不增加。由此可以推断,阴道检查也同样适合于其他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因为此方法痛苦小,病人乐于接受。对于有明显阴道炎症的产妇,肛查并非良策,应先采取阴道定时冲洗等治疗措施,然后再进行阴道检查,这样可以减少产妇及新生儿感染。

    综上所述,产程中严格的外阴、阴道口消毒后,阴查代替肛查是安全可行而且有利。与肛查相比,除了准确性高,可大大减少孕产妇的不适以及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外,阴查并不增加母婴感染等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萍,刘婷,袁秀珍,等.产程监测中肛门检查与阴道检查对产妇舒适度的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