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2406KB,2页)。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50例,辅于心理干预为实验组50例,并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过程中辅于心理干预是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
[关键词]心理干预; 老年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50-01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目前我国1.3亿高血压患者中,老年患者占25%~35%[1]。如何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肾等并发症是社区门诊的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6月~2007年12月社区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5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严重高血压并发症者。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66~80岁,平均(72.3±6.4)岁,平均病程(4.9±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1±3.2)年,平均血压(157.3±16.4)/(105.3±8.2)mmHg;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5~81岁,平均(72.5±4.3)岁,平均病程(5.0±3.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6.8±3.2)年,平均血压(154.3±15.1)/(101.3±8.9)mmHg。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疗程为8周。由医护配合共同实施。具体方法:①营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热情耐心地听取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言行、情感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②利用心理干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数老年病人经历了漫长的就医过程,对恢复健康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对疾病严重的过分担忧或麻木。向患者耐心讲解高血压的有关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并介绍同种好转病历,传递良性信息,鼓励病人。③进行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戒除烟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④做好家属思想工作。经常与家属沟通,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第周测血压1次,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臂坐位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下降较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2]。由于长期持续紧张和焦虑,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3]。
本研究显示,药物辅助心理干预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当一个人面对疾病或心理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我们除了给患者本人以心理支持外,尤其加强了患者家属的支持系统。给患者家属做健康教育,让其意识到他们在患者疾病康复中所起的作用,使其积极、正确地参与到患者的疾病治疗与护理中。研究资料显示,社会支持与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及疾病转归均有正相关系[3,4]。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使患者从中得到情感支持,有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得到保证、产生自尊,易保持和恢复健康[5]。同时,我们还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
本文研究结果证实,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理干预是 必要的,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此法操作简单方便,可在社区门诊、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