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010969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颤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许贞姬
第1页

    参见附件(2444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收治的40例AMI并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种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疗组的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组胸痛复发率为5.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颤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多卡因,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碘胺酮; 利多卡因; 急性心肌梗死; 室颤

    [中图分类号] R542.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23-01

    急性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并发室颤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有效治疗室颤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也是临床工作中常见而又复杂和棘手的问题 [2]。近年来,临床医生开始使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及室性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胺碘酮在AMI并发室颤的文献报道较少,我院自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采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室颤患者2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9月到2010年10月收治AMI并室颤患者40例,病人有胸痛等临床表现,心电图ST-T有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升高明显。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2岁,平均(57.1±8.2)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5例,前壁13例,前间壁7例,下壁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6.7±7.8)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8例,前壁梗死6例,前间壁3例,下壁3例;治疗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9.4±8.5)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前壁7例,前间壁4例,下壁2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持续心电监护,常规18导联心电图,均按AMI后常规处理。两组均在心电监护发现室颤时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照组:利多卡因组首次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mg/kg(但不超过100mg),然后每10min给0.5mg/kg,至室颤消失或总量达3-4mg/kg,继以每分钟20-50μg/kg维持。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比较

    表3可见,治疗组2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对照组2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其中对照组2例患者使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后,经电复律失败后死亡,治疗组无死亡病例。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胸痛复发率比较

    表2可见,治疗组胸痛复发1例,复发率为5.0%,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25.0%,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治疗后胸痛复发率比较(例,%)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25.0%,其中静脉炎3例(15.0%),转为锁骨下静脉;低血压1例,停药后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增高1例,停药后恢复正常。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9例,发生率为45.0%,静脉炎1例(5.0%),改为锁骨下静脉;低血压4例(20.0%),其中1例,收缩压下降明显而停药;转氨酶增高2例(10.0%),停药后恢复正常,心衰加重2例(10.0%)。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心室肌细胞形成电重构,缺血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使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不同部位的心室肌之间产生电不均一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4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