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例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3466KB,3页)。
5.2 改良导管长度外测量方法
我院导管室先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穿刺点测量(患者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0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 肋间)[5],因部分患者过于肥胖而无法测量清楚,本组患者均采用改良外测量方法(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左侧加4cm,右侧加3 cm),置管后导管头经X线摄片证实均在胸椎6、7、8肋,在上腔静脉的下段,有2例在胸椎9肋,退2cm,无过浅的病例。
小结 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者局部血管解剖变异、穿刺时患者体位、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纠正。送管25-35cm时遇阻力,通常有导管异位的可能。但在送管过程顺利的中导管异位也有发生,故置管后必须摄x线片明确导管头端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春辉,王凤.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2.
[2] 于健春,王秀荣.X线辅助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378-380.
[3] Mitsufuii N ,Matsuo K Kakita S et al Extravascular collection of fluid around the vertebra resultion from malpositioning of a periphera 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J] .Perinat Med,2002,30(4):341-344 .
[4] Philpot P, G riffiths v ,The peripherally inserped cencell catheter [J]. Nurs Stand,2003,7(44):39-46.
[5] 王建荣,主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J]. 第1版,2009,10:98.
[6] 王建荣,主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J]. 第1版,2009,10:27.
[7] 何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8,(5):9-10.
[8] 宋葵.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42-744.
[9] 宋宇.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267.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46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