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支气管哮喘 > 儿童哮喘
编号:12100760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辨证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1年第2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 R322.3+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076-0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支气管过敏反应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伴有哮名鸣音的、以呼气性为主的呼吸困难。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秋冬季。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所上升趋势。本文就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认识与证治作一论述。

    1 病因病理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触发,以致痰阻气道,痰气相搏,肺失宣肃,发生本病。病位初起在肺,日久渐及脾肾。

    1.1 主因

    宿痰内伏于肺为引起本病的主因,而宿痰的生成与风寒风热侵袭,或因吸入花粉、烟尘(多因禀赋薄弱有关)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敷布失常,凝聚为痰;又因贪食生冷,寒饮内停,或恣食肥甘厚味,嗜饮酒浆,积湿蕴热,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体弱正虚,肺气耗损,气不化津,阴虚灼津为痰,均可致痰浊内蕴。
, 百拇医药
    1.2 诱因

    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常为触发哮病的诱因,尤与气候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如外感六淫,过食甘咸海腥,恼怒气逆,劳倦乏力等,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则可引动肺中伏痰,痰升气阻,因而发病。

    发作期,一般多表现为实证,病位主要在肺系。因感邪及体质的差异,有寒热不同的表现。若病因于寒,或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或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为患,则表现为热哮。缓解期多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的证候。哮喘的根本原因,可能与肾阳虚有关。因哮喘自幼而发者,当发育期部分病人可自愈,即肾气逐渐旺盛之故;中年以上患者,较难根治,亦与肾气逐渐衰弱有关。

    2 治疗

    哮喘治疗以肃降肺气和补肾纳气二法为主。哮证急性发作时以治肺为主,为治标;慢性状态时以补肾为主,为治本,肺脾肾同治,气和痰同治。风寒犯肺的寒喘,方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加减;燥热伤肺的哮喘用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痰涎壅盛用三子养亲汤、二陈汤等。肺肾虚肃降摄纳无权的虚喘应补益正气,主要是补肺肾。未发时,以补肾为主,方用都气丸。偏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附片、肉桂。稍动喘促不止者,加沉香镇摄,肺肾两虚,喘促短气用人参蛤蚧散。阴阳两虚,加枸杞子、菟丝子、肺虚用生脉散、脾虚用六君子丸为主。
, 百拇医药
    临床上补肾纳气可选用胎盘、人参、冬虫夏草、蛤蚧、仙灵脾、附子这些药和方能提高体内激素水平,调节免疫,增强心肺功能和全身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和预防哮喘病的发作。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该病的两大特征为慢性气道炎症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和气道平滑肌痉挛,因而抗炎治疗被推荐为最基本的治疗。降低气道反应性,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乃为控制症状的关键。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为“痰、瘀、虚”,治疗应抓住“痰、瘀、虚”这些主要矛盾,哮喘即可得到控制。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描述其特点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证治要诀 .哮喘》指出:“宿有此根”,《临证指南医案》又有“幼稚天哮”之说,进一步认识到本病与体质因素有一定关系。中医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罹性。中医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对不同疾病的易罹性。中医认为“伏痰”即所谓“痰浊内伏”、“膈有胶固之痰”是哮病的宿根。其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所致。对于哮病发作期,中医学认为素体阳虚,外感于寒,则发为冷哮;素体阳盛,外感于热,则发为热哮。发作期多为标实,缓解期多为本虚,虚实兼夹证亦多见。久病往往多兼瘀血。因此病久多加活血化瘀补肾之品。
, 百拇医药
    哮喘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疾病,经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对本病年应重视预防。要忌生冷寒凉,勿食过咸、肥腻、辛辣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忌吸烟和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减少发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姜春华.哮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专题讲座1981,12,104-110.

    [2] 李晓君等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084

    [3] 国家卫生部药政局. 中药(新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1993. 124.

    [4] 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第1版21—2239.

    [5] 匡调元.体质食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 史锁芳, 张华强, 申春娣.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 9(3): 4344.

    [7]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86.

    [8] 曹玉雪,董竞成等.支气管哮喘“寒痰”与“热痰”证型微观辨证指标及其炎症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084., 百拇医药(苗凌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支气管哮喘 > 儿童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