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98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49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的发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母婴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和外伤史是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因素,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结论 提高医务人员对胎盘早剥的认识,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可能引起胎盘早剥的各种诱因,是提高胎儿生存率,减少子宫卒中发生,保全产妇子宫,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胎盘早剥; 子宫胎盘卒中; 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 R32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14-01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此症起病急、进展快、来势凶猛,是导致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母婴危险极大[1],2008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共收治胎盘早剥患者9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胎盘早剥患者98例,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0.56%(98/17632);孕妇年龄23~36岁,孕周28~41周,初产妇65例,经产妇33例。胎盘早剥的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2]。按Sher病情分类[2]即Ⅰ度:剥离面积小,患者无腹痛或轻微腹痛,母婴影响小,共63例(64.3%);Ⅱ度:剥离面积为1/3左右,产妇症状明显,胎儿尚存活,共24例(24.5%);Ⅲ度:剥离面积超过1/2,产妇症状严重,胎心音消失,共11例(11.2%)。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发病相关因素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和外伤史是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因素,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见表1:
表1胎盘早剥的相关因素(例%)
2.2 母婴预后分析:经阴道分娩47例(48%),孕足月者39例,早产6例,胎儿死亡2例,阴道流血量400~1000ml;剖宫产35例(35.7%),均为Sher分类Ⅱ度~Ⅲ度患者,出血量800~3000ml,新生儿轻度窒息13例,重度窒息7例,死产6例,死胎9例,并发子宫胎盘卒中21例,产妇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子宫胎盘卒中、DIC形成。未足月经保守治疗好转出院16例(16.3%)。
3 讨论
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是胎盘部位的底蜕膜螺旋小动脉痉挛,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并逐渐扩大,使胎盘与子宫壁分离,严重者可发生子宫卒中、DIC等并发症[3]。其危险性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外伤、羊水过多、脐带因素(脐带过短或绕颈)、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原因是由于血压升高,基底膜螺旋小动脉发生痉挛和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和破裂,导致基底膜出血,血液流到基底膜和胎盘之间,形成血肿而致胎盘与子宫剥离[4]。本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达56.1%,提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发生胎盘早剥的重要诱因。胎膜早破也是胎盘早剥的常见高危因素,其发生可能与伴有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因羊膜感染,白细胞浸润羊膜,导致底蜕膜与子宫壁分离有关,国外报道其发生率是未破膜时的3.58倍[5]。此外,机械性因素如产妇外伤尤其是腹部受到撞击;脐带因素如脐带过短或脐带绕颈、绕身造成相对过短也可导致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如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则诊断不难,但此时病情已较严重,常并发产后出血甚至DIC,对母儿影响极大,某些病例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腰痛,胎动减少,胎儿窒迫,阴道少量流血,而被误诊为先兆临产。因此,要严密观察产程,及时破水,必要时复查B超,在孕28周以上,如B超提示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液性暗区,应警惕胎盘早剥。
胎盘早剥一经确诊就应及时正确处理,这对改善母儿结局至关重要。对胎儿不成熟、胎盘剥离面积小、血液动力稳定者,可在严密监护下行期待疗法,安胎止血同时予以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I度胎盘早剥者,如宫口已扩张,估计短时间内能结束分娩,可在严密观察下可经阴道分娩。若产程中出现胎儿窘迫或产妇病情加重,应当立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Ⅱ度~Ⅲ度胎盘早剥者无论胎儿存活与否,为防止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均应立即采取剖宫产。术中发现有子宫胎盘卒中者,在胎儿娩出后配以按摩子宫和热盐水湿热敷子宫,多数子宫收缩转佳,若发生难以控制的大量出血,可在输新鲜血、新鲜冰冻血浆及血小板的同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综上所述,提高医务人员对胎盘早剥的认识,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可能引起胎盘早剥的各种诱因,是提高胎儿生存率,减少子宫卒中发生,保全产妇子宫,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赵文霞,郎航,崔芳,等.卡前列素在重症胎盘早剥时应用时机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9):623.
[2] 乐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9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