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9911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谢迪
第1页

    参见附件(2665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2%,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5%,对照组复发率为52%,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出现胸闷2例、头晕2例;治疗组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纯西医治疗,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胃食管反流病;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03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28-0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并引起反流性食道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临床上常用的西药胃肠动力药、制酸剂及粘膜保护剂联合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总有效率低。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纳入标准[2]:具有明显的反酸、烧心、反胃或合并胸痛等症状;内镜检查有反流性食管炎,但无继反性RE的病因;病程超过3个月;至少2周未服用其他抑制胃酸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2岁,病程3个月~5年。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在38~70岁;病程3个月~6年。2组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00例均抬高床头约12-20cm,避免餐后立即卧床和睡前进食水。戒烟、戒酒减少脂肪摄取;避免用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茶碱;避免穿紧身衣服;治疗咳嗽和便秘。2组均常规口服奥美拉唑20mg,2次/d;瑞复琳50mg,3次/d;威地美110mg,3次/d。治疗组加用枳壳10g,桔梗10g,木蝴蝶10g,土牛膝10g,麦冬15g,陈皮12g,威灵仙15g,白及12g,沉香6g,蒲公英10g。气郁证者加合欢花12g,柴胡10g;痰气交阻者加半夏10g,射干10g;肝胃郁热者加竹茹10g,大黄10g;气滞血瘀者加莪术10g,丹参15g。1剂/d,水煎分2次服,2组均8周为1个疗程,治疗中记录症状、体征,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随访半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判断标准制定[3]。显效:症状积分值下降2/3;有效:积分值下降1/3-2/3;无效:积分值下降1/3。内镜下疗效标准根据内镜复查分级判断疗效。

    2 结果

    2.1 2 组疗效及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治疗组半年复发率为15%,对照组为5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食管刺激、食管外、胃排空延迟症状及镜下黏膜炎症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现胸闷2例、头晕2例;治疗组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心、肝、肾等毒性。

    3 讨论

    目前认为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增强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其与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低下和食管运动障碍有关。在GERD发病机制中可能有精神障碍等心理因素存在。持久的生活压力可引起烧心症状的产生,随着烧心频率及程度的增加,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也随之增加,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抑酸治疗后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的GERD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是可行的,因为神经官能症、焦虑、敌对情绪和抑郁等症状在GERD患者中常见,因此有必要对GERD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抑酸、促动力、保护黏膜剂等对症治疗为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复发率较高。胃食管(GERD)属于中医学的吞酸、反酸、嘈杂、胸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肝失疏泄,气机逆乱,胃气上逆是GERD的病机[4]。肝脏的疏泄功能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因而治疗上给予疏肝、和胃降逆为主。枳壳、桔梗、陈皮可以调节食管胃肠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轻十二指肠液和胃液反流,缓解黏膜下血管痉挛和胃肠平滑肌痉挛;白及护膜抑酸,蒲公英健胃消炎护膜,具有较好的胃黏膜保护作用;木蝴蝶利咽润喉,土牛膝降气消炎,威灵仙积湿停滞,配合西药抑酸、促动力、护膜等,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符合中医学所说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综上所述,GERD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该病在人群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6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