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早期复极综合症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424KB,2页)。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 对51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RS以男性多见(86.9%)。其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51例均为窦性心律,ST段于J点处呈凹面向上抬高,幅度为0.1~0.4mV,以V2、V5导联最明显,有46例见明显J波或R波降支粗钝,ST段凹面向上抬高。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后即刻描记心电图,有47例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T波振幅也随着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结论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心电图; ST-T改变
[中图分类号] R540.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64-01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的良性复极病变,心电图表现是以ST段抬高改变为主要特征,而且大多无临床症状,无明显不适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偶尔有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加之心电图的变异,易被误诊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此时需要做好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误治。随着对心脏细胞及离子通道学说的进一步认识,有学者发现早期复极综合征、原发性心室颤动及Brugada综合征均与J波有关,具有相同的细胞离子机制以及些相似的心电图特征[1],从而引起临床及心电学家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重新审视。本文结合本院所见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特征,以资鉴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门诊病人或健康体检者1970人,确诊为 ERS者55例,总患病率为2.79%,其中男性50例,男性患病率为2.53%,女性5例,女性患病率0.25%,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2.9,P<0.01)。年龄23~78(36.48±15.73) 岁有高血压 25例;以心前区疼痛,胸闷不适症状就诊者35例,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等,全部病例分别经临床病史、心肌酶学、心电图追踪、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病理性ST—T改变。
1.2 方法:采用ECGLAB2.0版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软件,记录平卧位十二导联心电图,21例首次心电图可疑病例做运动平板试验描记运动后即刻心电图,比较运动试验及过度呼吸前后的ST—T改变并有症状者14例行血清心肌 酶学检查[2]。 1.3 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标准[2]:①J点抬高伴ST段凹面向上或上斜形抬高0.1~0.2mV,少数可达0.6mV;②常伴有T波高大,且两肢对称;③较常伴有J波或 R波降支顿挫或有切迹;④胸导联R波增高。早期复极综合征表现见图1
图1早期复极综合征表现
2 结果
2.1 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50例,年龄与患病率关系显示:21~30岁组与31~40岁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063,P>0.05),21~30岁组,32~40岁组与41~50岁组χ2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3、6.70,P均<0.02),见表1。
表1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各年龄组患病情况
2.2 女性早期复极综合征5例,年龄与患病率关系显示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均元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065~0.33,P均>0.05),见表2。
表2女性早期复极综合征各年龄组患病情况
2.3 心电图表现:55例均为窦性心律,ST段于J点处呈凹面向上抬高,幅度为0.1~0.4mV,以V2、V5导联最明显,有50例见明显J波或R波降肢粗钝,ST段凹面向上抬高,但avR导联无一例抬高>2mm,肢体导联抬高<0.5mm,V3 V5最为明显,最高可达5 mm,部分见于Ⅱ、Ⅲ、avF导联,同时伴胸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的导联同时见直立对称高耸的T波,未见T波倒置。肢体导联ST段抬高8例,胸前导联ST段抬高34例,二者均抬高13例。肢体导联ST段抬高程度较胸前导联为低,对应导联无ST段压低。运动试验后即刻描记心电图, 有49例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T波振幅也随着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6例出现 ST段轻度压低,运动试验及过度呼吸前后均未见有T波倒置情况。14例有症状者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有报道称早期复极综合征在正常人群患病率可达1.5%~9.1%,以男性多见特别是黑人青年多见。ERS临床上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尽管对其原因的推测很多,近来也有不少报道,其发生机制尚无确切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3]:①与先天性心脏电生理传导途径有关,可能存在某种异常房室传导束或异常结问束传导。②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当心律缓慢时右室充盈增加导致除极延迟,复极相对提前,发生心室不同步的早期复极所致。其特点是:ST段抬高幅度,90%患者胸前导联可单独出现,而肢体导联ST段抬高必与胸前导联同时出现运动后可恢复或部分恢复等电位线;ST段抬高可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此间抬高的幅度可有变化,随年龄增大,抬高幅度可有下降趋势。③心前导联有高大对称的T波,T波与ST段方向一致。ERS属正常ECG变异,其发生率为1.5%~9.1%[4]。ERS的心电特点:出现J波及ST段抬高T波高耸。ERS的ST—T改变可持续多年保持不变。本研究38例均有ST段凹面向上抬高,同时伴有高大对称性T波,其图形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室壁瘤及其他心脏疾病所引起的ST段抬高相类似,易被混淆,尤其在伴有明显胸痛和神经功能紊乱及血液循环失调的情况下,鉴别诊断更为困难。急性心梗ST段有动态变化,变异型心绞痛伴镜像ST段下移而急性心包炎是广泛的ST段下移。因此,对心电图呈现ST段抬高者应详细分析其特征,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全面分析。如临床无心脏病依据,且ST段抬高持续不变者,应考虑为本征可能。本研究ST段抬高的导联其对应导联无ST段压低,运动后ST段短暂地回降至等电位线,这些均有利于诊断正常变异的ST段抬高。运动试验后ST段回降对诊断有一定价值,其变化可能与运动后除极电力加速或复极电力减弱有关。心率加快可使心室各部分复极趋向于一致,而心率减慢则可增加心室各部分复极的不一致性 ,ERS患者如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运动后仍可出现缺血性ST段压低。因此,本组2例运动试验时出现ST段压低者,很可能同时患有冠心病。
综上所述,早期复极综合征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属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预后严重。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正常变异心电图,其本身元需特殊处理治疗,而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则属器质性病变,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损伤期,缺血心肌仍处于可逆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2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