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分析40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2414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 月收治的80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胺碘酮;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41.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33-01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如不能及时纠正则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1],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具有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在治疗快速性心率失常和一些心脏疾病等较为理想。本文介绍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80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3~78岁之间,平均55.7±6.7,冲动传导异常11例,冲动起源异常9例,房性心动过速13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型5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5~76岁之间,平均51.7±4.8,冲动传导异常10例,冲动起源异常11例,房性心动过速8例,交界性心动过速型7例,室性心动过速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证实心律失常的类型,测定心率和QTC,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2d以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心律平0.1g,3次/d,7d无效逐渐增加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减量至0.15g/d。治疗组患者按照2008年胺碘酮抗心率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口服胺碘酮片0.6g/d,连续应用7d,后改为0.4g/d,待病情稳定后改为0.2gg/d,后改为0.2g/d,每周口服5次。 患者在治疗期间复查心律和心电图,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 患者在用药期间早搏减少90%以上或者心律失常消失。有效: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明显缩短,发作间隔时间较前延长,早搏减少50%以上。无效:患者的心律失常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早搏减少未达到50%[3]。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治疗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是因为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和心室率过快,能诱发或者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能延长舒张期,减小各类心肌病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尽快控制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窦性心律。胺碘酮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并能够非竞争性抑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4],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能降低外周阻力和主动脉阻力,同时负性肌力作用较弱,不仅可以维持心输出量,同时又能降低心脏前负荷,在本组患者中未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功能恶化事件,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差异。胺碘酮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心功能[5],因此胺碘酮可以应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胺碘酮可以减慢窦性心律、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减慢心房、房室结,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宁,蒋文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18(6):401—407.
[2] 蒋文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1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