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围刺阿是穴配合放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第1页 |
参见附件(5562KB,5页)。
3.1 观察指标 1)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的症状、体征。2)临床症状评分:疼痛:0分为无痛;1分为微痛;2分为疼痛但可忍受;3分疼痛难以忍受;4分为疼痛剧烈,需镇静药者。瘙痒:0分为不痒;1分为轻度瘙痒;2分为瘙痒但可忍受;3分为瘙痒难以忍受;4分为严重瘙痒,影响工作。烧灼感:0分为无烧灼感;1分为有微微发热感;2分为有烧灼感但可忍受;3分为烧灼感难以忍受;4分为烧灼感难以忍受,并伴全身症状。睡眠:0分为无睡眠影响;1分为稍有入睡困难;2分为间断入睡;3分为夜晚需适当用镇静剂方可入睡;4分为完全无法入睡。
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疗效指数60﹪~99﹪;有效:疗效指数30﹪~59﹪;无效:疗效指数小于30﹪。
3.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于西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t检验,疼痛、瘙痒及烧灼感t值分别为26.98、14.61、20.8,均P<0.01,睡眠情况则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x±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1.
3.4.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愈率为97.1﹪,对照组为84.0﹪,经检验,X2=9.2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带状疱疹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4 讨论
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1.4‰~4.8‰[3],且呈上升趋势,如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持久的后遗神经痛。因此,尽快有效控制神经痛、使水泡尽快结痂,从而缩短病程及减少后遗痛发生是治疗的关键。目前西药治疗本病主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阿昔洛韦为化学合成的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能选择性抑制和灭活病毒DNA多聚酶,阻断病毒DNA合成,早期应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4]。但临床观察其缓解疼痛和缩短病程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仍存在较高的后遗神经痛。本对照组治疗7天后痊愈率为36.0﹪,总有效率为76.0﹪,与文献报道[5-6]一致,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仍有16.0﹪。
祖国医学称带状疱疹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认为其病因多为肝气郁久化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亦可因感染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于肌肤而成。其发病机制离不开“湿、毒、热、瘀”,热毒滞留血分发为红斑,湿热火毒攻之于表发为水疱,气血瘀阻于经络则见疼痛[2、7]。
病发之初该病值邪盛之际,治宜泻热排毒,祛邪外出。遵“急则治其标”“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之原则,早期采用有清泻湿热火毒、疏通经络气血之功效的刺血之法取效最为快捷。梅花针直接叩刺皮肤和疱疹出血将毒热之邪由表而解,直泻于外,而拔罐更将局部淤滞邪毒进一步吸出,使邪毒随血尽出后无力走窜,从而控制病情病势的发展,达到促使皮疹干涸、消除神经疼痛症状及缩短病程的临床治疗目的。留罐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及出血量多少,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强弱及出血的颜色、稀稠、迟速灵活掌握出血量的多少,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每次出血量以10~15mL为宜。
电针围刺阿是穴不但可直接消除疱疹病毒局部感染,预防细菌继发感染,而且可消除神经的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机体免疫防御机能,抑制神经根及神经炎症[8],预防后遗神经痛。
总之,本项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围刺阿是穴配合放血拔罐在临床疗效以及改善疼痛、瘙痒、烧灼感和睡眠等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电针围刺阿是和放血拔罐的综合运用相得益彰,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2] 欧阳颀,吴杞.图解刺血疗法[M].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7:429-430.
[3] Chidiac C ,Bruxelle J ,Daures J P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 on presentation to practitioners in France[J].Clin Infect Dis ,2001,33(1):62-69.
[4] 许岚,杨新建.阿昔洛韦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40例临床观察[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562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