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病例特征与救治新进展
第1页 |
参见附件(3776KB,3页)。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有效地提高该地区急性中毒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做好中毒防范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湘乡市人民医院及2所乡镇卫生院。研究这3所医院2007年3月5日~ 2010年11月15日就诊的所有初诊中毒患者。结果 报告有效的病例798例, 男性 480名, 女性 318名,性别比 1 . 52 :1 , 平均年龄为 ( 37 . 96 ±15 . 78)岁, 发生时间最多在 13~ 14点(19 . 30 % )与 20~ 21点 ( 22 . 81% )中毒较多,就诊的时间平均为 1 . 85 h ,死亡率平均为 3 . 38 %。结论 急性中毒主要发生率、死亡率高, 急救医务人员应该采取针对性与预防性措施,来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 中毒;病例特征; 急救
[中图分类号] R1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26-01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分别抽取湘乡市人民医院及2所乡镇卫生院。自 2007年 3月5日~2010年11月 15日期间, 凡因急性中毒且首诊于这3家医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中毒监测报告卡。中毒监测报告卡由接诊的临床医生询问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填写。报告卡的调查内容包括中毒患者一般信息、 中毒事件的基本情况、中毒的临床信息等三大项 18个小项。使用中国疾控中心统一制作的全国伤害管理软件录入并建立 Access数据库。
1.3 质量控制 所有参与填写报告卡的临床医生和收集、 录入报告卡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培训。省、市、 县疾控中心专家不定期对各哨点医院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4 统计方法 使用 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对在2007年3月5日~2010年11月15日期间就诊的首诊急性中毒患者进行调查,共调查 798名中毒 患者, 其中男性480名(60.28%),女性318名(39.72%),性别比 1.52:1,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为(37.96±15.78)岁。
2.2 年龄、 职业和性别分布 20岁以下70人,占8.77%,20~49岁557人,占69.80%,50岁及以上171人,占21.43%。中毒人群中初中文化程度者最多, 占35.71%,职业以农民最多,占39.22%。男性的总中毒人数和酒精中毒人数明显高于女性, 而女性的除酒精以外的毒物中毒人数高于男性(x2=114.68,P<0.001)。见表1和表2。
表 2 中毒患者毒物种类分布 [例数 /构成比 (% ) ]
2.3 中毒发生的药物 可以明确的中毒物质有 37种, 中毒患者数前 7位的毒物分别为酒精、农药、镇静安眠药、一氧化碳、抗精神病药、解热镇痛药、鼠药等,较少见的其它毒物有中药、各种抗生素、毒蕈、罂粟、避孕药、降血压药物等。见表 2。
2.4 中毒发生的途径、动机 在798例急性中毒患者中,经消化道 747人,经呼吸道20人,皮肤接触31人,其中误食435人, 自杀 312人,意外接触51人。
2.5 中毒发生的时间分布 急性中毒发生的时间分布呈现出两个高峰, 分别是下午 13~14点(19.30%)和夜间 20~21点( 22.81%)。
2.6 中毒就诊时间分布 中毒发生至就诊最短时间为5min,最长时间为18h,平均为(1.85±2.27)h。
2.7 中毒死亡分布 中毒死亡27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5人,死亡率为3.38%,死亡患者平均年龄(58.59±19.77)岁(t=5.43,P<0.001,与总体平均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病例的平均就诊时间为(1.96±2.39)h(t=0.24,P>0.05,与总体平均就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急性中毒发生呈上升趋势。有关数据显示,中毒和伤害已进入我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前五位,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1]。以农业人口为主,有报道已经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伤害是危害该地区青壮年农民、中小学学生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中毒占4.76%[2]。本次研究也证实,本地区急性中毒患者年龄也以20~49岁者居多,且此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提示该年龄组人群(尤其男性)是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研究结果还表明急性中毒患者主要是农民、农民工,中低收入者及低学历者。提示低收入、低学历、处在繁重劳动一线的青壮年农民是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本研究表明自杀以女性为多,可能与女性感情比较脆弱、生活压力大、知识层面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因此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普及毒物的安全使用知识,从而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3.1急性中毒患者死亡率高急性中毒病人多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常常损伤全身多个器官、系统[3]。本次调查发现,本地区急性中毒的死亡率较高,为3.38%,明显高于同期非伤害急诊患者死亡率(0.75%),在本地区的伤害死亡原因中,急性中毒也处于第一的位置[4]。本次调查发现,中毒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58.59±19.77)岁,远高于总体的平均年龄(t=5.43,P<0.001),可能与高龄患者多有伴发病或中毒后出现较多、较重的并发症有关,增加了救治的困难。这就要求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对于高龄、病情复杂的中毒患者要有全局观、动态观,救治时抓主要矛盾,也不疏忽次要矛盾,综合救治,防范在先,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另外,加强院前急救建设,熟练掌握紧急气道开放、清除气道异物、现场洗胃、抗休克、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同时,各级医院应加强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建立有效畅通的中毒救治网络,降低死亡率。
3.2急性中毒发生至就诊时间较长 本次调查病例平均就诊时间为1.85h,死亡病例的平均就诊时间为1.96h,增加了中毒救治的难度,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这也可能是中毒患者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造成中毒后就诊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有:(1)中毒事件发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尤其对于自杀人群或有并发病的患者;(2)我县120急救范围过大,偏远地方未设急救站;(3)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不强,未能在中毒发生后及时就诊;(4)仅有老人和儿童的“留守家庭”较多,造成就诊的力不从心。这些现象应引起政府部门和急救机构的重视,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
3.3重视高发峰时间域的准备工作 本次研究显示,每天13-14时和20-21时为中毒发生的高峰时段,而这两个时段正是医院的中班和夜班期间,急救人员和急救物资相对缺乏,给危重病人的及时救治增加了困难,这要求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在应对急性中毒事件时,不仅人员安排要合理,医疗物资准备要充足,而且各类中毒预案要齐全、熟练,不能因预先估计不足,造成高峰时段人员、物资准备不足,影响患者的诊治[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776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