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422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12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徐潞泓
第1页

    参见附件(1282KB,1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观察西药组40例和中西药组80例患者治疗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中西药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快于西药组时间,且预后良好,中西药组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 中西药组在盆腔炎治疗中疗效肯定,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盆腔炎; 大黄牡丹汤加味;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药外敷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219-01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本研究希望进一步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育龄妇女为对象,本研究的病例来自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的妇女共120例。年龄18—42岁,平均30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40例,中西药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别,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美国CDC诊断标准[1]。且经B超示均具有盆腔包块,盆腔包块最大者4.8cm×4.4cm×4.2cm。包块最小者:3.2cm×2.6cm×2.4cm。

    1.3 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成西药组和中西药组。西药组40人,平均年龄29岁,中西药组80人,平均年龄31岁。①.西药组:氧氟沙星400mg口服,每日2次;甲硝唑400mg口服,每日2次;α—糜蛋白酶5m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用14日为一疗程。②.中西药组:按西药治疗顺序,配合中药大黄牡丹汤加味,固定组方如下:大黄10g,丹皮10g,桃仁10g,冬瓜子20g,芒硝(冲)6g,蒲公英15g,败酱草10g,江藤15g,炒香附10g,川栋子10g,元胡10g,大黄、芒硝的剂量可依据患者大便情况及湿热症状调整,以排出糜粥样大便为佳,中药外敷:乌头9g,艾叶40g,鸡血藤60g,防风10g,五加片20g,红花15g,白芷15g,姜活15g,独活15g,追地风15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共研细末,将药末喷湿后装入布袋缝好,隔水蒸半小时,趁热敷下腹部,待冷移去,第二天蒸热再用,每剂可连用5—7天。14天一疗程,经前5天至经期服用、腹部外敷。

    1.4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妇检恢复正常,复查B超提示炎性包块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妇检有明显改善,复查B超示炎性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3—2/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妇检及B超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西药组40例,痊愈2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0%,中西药结合组80例,痊愈4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92.5%。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疗法较单纯西医疗法效果好。

    2.2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中西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3 讨论

    盆腔炎,属中医妇科带下病、热入血室、癓瘕等范围,因其主症下腹痛,往往在行经期或经期前后加剧,故经前至经期用药效果更好[2]。本病多由湿热瘀积,瘀阻包宫,滞留冲任。“不通则痛”,故下腹疼痛或压痛,痛经,月经失调。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药选大黄泻湿热瘀结之毒,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促其速下,桃仁、丹皮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冬瓜子清肠中湿热,全方使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气血凝滞的结聚经破血而消散。加蒲公英、败酱草、红藤加强清热之功。川栋、元胡相结合,使气行血畅,疼痛自止。辅以妇科圣药香附以助药力,诸药合用,湿热得解。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多数清热药具有广谱抗生素作用,多数活血化瘀药具抗炎消肿及增加血流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8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