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急性事件防治中调脂药物汀类作用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2591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急性事件预防和治疗中调脂药物汀类的作用研究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康复率达到89.9%。结论 调脂药物汀类的应用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防治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 心血管急性事件; 调脂药物; 汀类
[中图分类号] R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52-01
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从单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已发展演变成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策略[1]。高危人群不论其胆固醇处于高、平均甚至低于治疗标准水平,均须应用,并从中受益。调脂“他汀类”药物,全名是“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英文药名中都含“statin”字尾,简称他汀类。他汀类的药理作用机制为:调血脂,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加速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和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对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最强,胆固醇次之[2]。可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20%~60%。,对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中调脂药物汀类的应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86例,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年龄31~82岁,平均57.9岁,男209例,女177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血脂检测每位患者在空腹14小时后抽血检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用酶法测定。
1.2.2 血脂异常的确定每位患者在空腹14小时后抽血检测血脂,血脂异常的确定按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来判定,即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血脂异常,TC≥5.70mmol/L,LDL-C≥3.64mmol/L,TG≥1.70mmol/L,或HDL-C<0.91mmol/L。
1.2.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调脂药物使用情况在所有入选的386例患者中,有279例合并血脂异常,占67.9%。在所有的386例患者中,有270例的LDL-C水平>2.6mmol/L,占65.5%。98例的LDL-C水平>3.4mmol/L,占28.38%,但其中只有51例在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占56.15%。而279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中,高TG血症有152例。
2.2 不同LDL-C水平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的LDL-C水平,列出LDL-C的水平由低到高他汀类药物的康复比例。见表2。
表2不同水平的LDL-C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情况
注:从上表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康复率达到89.9%。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χ2=5.146,P=0.068)。
3 讨论
现从流行病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研究、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研究结论中明确证实总胆固醉、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常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狭窄或阻塞性疾病。这些疾病病情进展凶险,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危害性大,其病死率约占人类总死亡率的半数左右。调脂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十分重要。不仅限于调节了脂质水平,更重要的是直接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的中间环节。
调脂药物能改善血管内膜功能,上调内膜一氛化氮,使内膜一氧化氮合成增多,减少应激,减少左心室肥厚和蛋白尿[3]。同时可使动脉内皮功能正常化,减少粥样斑块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共同的始动环节发生。从而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慢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促进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尤其是他汀类药物,为经甲墓戊二酸单耽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中部分侧链与胆固醉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的天然底物经甲墓戊二酸单既辅晦A结构非常相似,这部分结构能与晦活性部分结合,成为醉的竟争性抑制,干扰胆固醇的受体二经甲戊酸的合成,从而抑制胆固醉的生物合成,使胆固醉合成减少;同时使肝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上调数目增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