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丹溪医案浅析其顾护脾胃思想
[摘要] 后世医家对朱丹溪的滋阴降火法研究颇多,然丹溪承东垣之法, 临证用药重视中焦脾胃之气,但其这一思想常被后人忽略.通过对朱丹溪医案的研读,从中探析其顾护脾胃思想。[关键词] 朱丹溪 脾胃 甘温补益
[中图分类号] R25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22-01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代浙江义乌人。因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朱丹溪的主要医学观点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核心, 指出人体的阳气常有余,妄动而为害,而阴精常不足,易于耗损。主张固护阴精,不可妄耗,而治疗上, 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其为“滋阴派”的鼻祖。 因此后世医家对其研究多侧重在滋阴降火法。然朱丹溪吸收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临证用药处处重视中焦脾胃之气,这一论点常为后人所忽略,而未引起重视。综观《名医类案》中所录的丹溪病案,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尤为常见。可见,朱氏学术思想并非单以知母、黄柏等泻火滋阴见长,同时也十分重视中焦脾胃之气的护养,他主张人身之气,首推脾胃之气,认为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损伤脾胃而发诸病。兹就选取《古今医案》中的“伤寒”和“咳嗽”两病案进行剖析, 从中探析丹溪的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
1 伤寒 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痛、恶寒、发热、骨节痛、无汗、妄语时作时止,自服参苏饮子取汗,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诊其脉洪大数而左甚。朱曰:此内伤证,因饥而胃虚,加以作劳,阳明虽受寒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