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61823
慢性结肠炎治疗及饮食注意事项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阳书平
第1页

    参见附件(276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及饮食注意事项。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中药(归脾汤加减)内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就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显效19例,占42.2%;有效8例,占17.7%;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显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无效1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加快了疾病康复的进程。

    [关键词] 慢性结肠炎 治疗 饮食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R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结肠炎经正确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调节,通常会有较好的预后[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就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1-71岁,平均31.7岁,病程为0.7-5年,住院时间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1993年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同时排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痢疾、肠结核等其它感染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灌肠治疗前先行清洁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体操作如下。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每晚8时大小便排空后,常规用温开水39-41℃清洁灌肠,在进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将臀部抬高10cm,应用一次性导尿管,用石蜡对前端进行涂抹,再缓慢插入20-25cm深度,属患者取左侧卧位,在25-35min内将备好的药液用直肠滴入法灌入,后嘱患次对体会进行改变,从右侧卧位-胸膝位,到平卧位,在灌肠结束后行2h上的平均卧床时间,保留药物在肠腔内在6h以上。灌肠药物配方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锡类散2支,1.0%普鲁卡因20ml,1个疗程为14d,对照组配药同观察组。

    1.2.2 红外线灯照射[2] 采用1000W红外线灯在保留灌肠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觉温度为度进行照射距离的调整,一般为15-20cm,防止烫伤的发生。

    1.2.3 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饮食不洁,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药等煮粥,以健脾养胃。

    1.3 疗效评定 依据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结肠镜检查呈正常状态;显效:大便成形(2-3次/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炎症及溃疡结肠镜检查呈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结肠镜检查炎症减轻或溃疡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肠黏膜结肠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显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显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无效1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病,发生在乙状结肠、结肠和直肠部位,具有反复性、多发性和慢性等特点。多以腹泻、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时有泄泻、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发生,呈反复发作,时好时坏[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肠做为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药物保留灌肠患者只是将大小便排空,并未对残留在肠腔内的脓因、烘块、粘液进行清除,使药物与结肠粘膜接触不佳而影响吸收,本次研究在传统药物灌肠的基础上,在保留灌肠前,对肠腔内粘液、烘块、脓因、有害毒素用清水进行清除,使肠腔处于清洁的状态,更易发挥药物疗效。可使肠道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利于创面在局部炎症消除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在病变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临床疗效提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