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61935
多层螺旋CT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吐送江.买买提热依木 图尔荪江.图尔荪尼亚孜
第1页

    参见附件(304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肺动静脉畸形的CT表现。结果 9例肺动静脉畸形共发现病灶15个,位于右肺下叶7个,右肺中叶2个,左肺上叶3个,左肺下叶3个,全部病灶均位于肺野外围接近胸膜下。病灶呈纡曲的管状改变8个,圆形3个,卵圆形分叶状3个,不规则团块状1个,其中肺动脉供血的14个病灶可见“血管蒂”征,另1例为降主动脉供血,全部引流静脉均回流至肺静脉。6例9个病灶增强后均表现为与肺动脉或主动脉同步强化。结论 肺动静脉畸形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可以精确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的具体部位、大小、数目和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具有重要的定性及定位价值,并为手术或介入栓塞提供依据及适用于栓塞后的定期随访。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肺 CT

    [中图分类号] R32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3-01

    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又称肺动静脉瘘,是一种较少见的肺血管疾病,国内大宗报道较少。作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PAVM患者,总结分析其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4-73岁,平均45.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6例,咯血5例,胸痛1例,体检发现1例,其中3例表现为反复咳嗽、咯血,咯血量逐渐增多。体检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1.2 CT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n Volume Access螺旋CT机,140KV,200mA,准直5-8mm,进床速度5-8mm/s,重建层厚5mm。全部病例均先行平扫,6例加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碘海醇100ml(300mg I/ml),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3例加行薄层扫描,层厚1.0mm,重组层厚1.0mm,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重建。

    2 结果

    2.1 病灶数量、分布 9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5个,单发6例,多发3例,分别位于右肺下叶7个,右肺中叶2个,左肺上叶3个,左肺下叶3个。全部病灶均位于肺野外围接近胸膜下。

    2.2 CT表现 CT平扫病灶呈纡曲的管状改变8个(图1),圆形3个(图2),卵圆形分叶状3个(图3),不规则团块状1个,边缘轮廓光滑清晰,密度均匀,其中14个病灶周围可见纡曲增粗血管影和/或圆形、椭圆形增粗的血管断面影,即“血管蒂”征(图2,3),通过连续层面追踪观察发现血管影分别与肺动脉及肺静脉相连。增强扫描6例9个病灶均表现为与肺动脉或主动脉同步强化(图4,5),周围可见增粗纡曲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其中1例1个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内基底段,呈不规则团块状,平扫时未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增强扫描后清晰显示出供血动脉来自降主动脉(图6),引流静脉回流至左下肺静脉,另5例8个病灶的供血动脉均来自肺动脉,全部引流静脉均回流至肺静脉,引流静脉管径较供血动脉粗,并可见引流静脉及左心房提早显影。3例PAVM的三维肺血管图像均清晰显示出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增粗的一条供血动脉及粗大纡曲的引流静脉的影像(图7)。

    图1-7

    图1CT平扫示左肺上叶前段纡曲增粗的管状影,与左上肺动脉的分支相连。图2CT平扫示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光滑清晰,病灶边缘可见 “血管蒂”征。图3,4CT平扫示右肺下叶卵圆形分叶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边缘可见 “血管蒂”征(图3),增强扫描病灶与肺动脉或主动脉同步强化(图4)。图5CT增强扫描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纡曲增粗的管状影,与肺动脉或主动脉同步强化。图6CT增强扫描示左肺下叶内基底段不规则团块状高密度影,与肺动脉或主动脉同步强化,其供血动脉来自降主动脉,引流静脉回流至左下肺静脉。图7三维肺血管图像清晰显示出左肺下叶瘤样扩张的血管囊腔、增粗的一条供血动脉及粗大纡曲的引流静脉的影像。

    3 讨论

    3.1 PAVM的形成及病理 PAVM是指肺部的动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的血流短路。1897年Churton首先尸检时发现本病,1937年Smith第1例临床诊断,1942年Hapburn第1例手术治疗。病变大多为先天性,系因肺毛细血管发育不全形成肺动静脉短路,有发育缺陷的末梢毛细血管瘤样扩张形成血管囊腔并与肺循环沟通,这种血管囊腔在患者出生和年幼时并不显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囊腔长期受来自肺动脉压力的冲击而逐渐扩大,因此本病的发病往往都在成年后,或在体检时偶然发现,仅10%于成年前确诊。亦有报道证实在极少的情况下PAVM可由胸部创伤、血吸虫病、肝硬化、感染性病变和肿瘤等原因引起。据文献报道,PAVM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hemorrhagetelangiectasia,HHT)密切相关:约70%的PAVM患者同时被诊断HHT,而50%的HHT患者至少有一处PAVM存在。

    PAVM通常包括1条供血动脉和1条或数条引流静脉,以及动静脉之间异常的血管团。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分别为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偶见(文献报道约4%)输入瘘体的血管来自体循环的分支如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等,本组1例供血动脉即来自降主动脉。

    PAVM好发于两肺的下叶,单发灶约占2/3,多发灶约占1/3。瘘口多接近胸膜,在肺实质者少见。在病理上可分两型,即囊型和弥漫型。前者瘘道部形成蜿蜒屈曲的团状血管瘤囊,瘤壁厚薄不均,又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PAVM为1支供血肺动脉与1支引流肺静脉直接沟通,瘤囊无分隔;复杂型PAVM为2支以上的供血肺动脉与引流肺静脉直接沟通,囊腔常有分隔。弥漫型PAVM又称肺毛细血管扩张型,可局限于一个肺叶或遍及两肺,动、静脉之间仅有多数细小瘘道相连,而无瘤囊形成。研究发现80%-90%的PAVM属单纯型,肺毛细血管扩张型罕见。本组9例15个病灶均属单纯型,6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病灶,其中位于两肺下叶共10个病灶,占66.7%,全部病灶均位于肺野外围胸膜下,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PAVM的临床表现 肺动静脉畸形发病年龄 2-73岁,仅10%于成年前确诊,在20-30岁才出现症状较多,女性发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本组病例年龄最轻24岁,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PAVM通过以下3种方式引起相应症状:(1)PAVM是心外的右向左分流(不包括供血动脉来自体循环的病例),会导致不同的低氧血症,表现为紫绀、杵状指(趾)、易疲劳、工作负荷能力降低等;(2)PAVM是一些管壁异常薄弱的血管结构,容易破裂导致咯血,大咯血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3)PAVM的存在破坏了正常毛细血管的过滤功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4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