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61909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1年第8期
     [关键词] 湿热伏毒 强制性脊柱炎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81-01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韧带硬化和脊柱关节强直。多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胯痛”、“肾痹”、“骨痹”、“历节”、“痹证”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椎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阐述如下:

    1 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 《素问》较详细论述了AS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1]首次提出“热痹”之名,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成为后人治疗热痹的理论根据。《素问·痹论》[2]阐明了热痹的机理,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对感受寒湿郁而化热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3]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首次创立了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致热痹的代表方。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提出了“风毒”的概念,指出:“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用毒邪的病理机制去认识历节病的发病规律,第一次确立了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使用犀角地黄汤为治疗“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为后来治疗AS提供了宝贵经验。宋代赵信敕《圣济总录》[4]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