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6696
95例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1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护理方法,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方法 对我院门诊输液室2006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95例静脉炎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静脉炎发生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可发生任一年龄段,>60岁高发;内科患者最高,儿科次之;输液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静脉炎以Ⅰ、Ⅱ级为主,Ⅲ级少见。95例静脉炎经治疗后均缓解,未发生严重后果及明显后遗症。结论 药物pH值、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是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根据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了解药物毒性作用密切监测不良发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减少微粒及污染,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刺激及损伤是其重要预防措施。停止输液,硫酸镁、酒精、中药等药物外敷,红外线照射和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是其有效护理方法。

    [关键词] 静脉输液; 静脉炎; 原因;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30-01
, 百拇医药
    静脉输液是临床门诊大多数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由于输入液体成分、pH值、渗透压,输液速度,细菌感染,穿刺针刺激等因素刺激血管壁而出现炎症改变[1],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静脉可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甚至溃疡[2]。静脉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门诊输液室2006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95例静脉炎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发生原因,总结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输液室共输液58410例次。其中男30112例次,女28298例次;年龄0.8-83岁,平均年龄39±3.5岁;内科患者21128例次、外科7065例次、儿科25446例次、其他4771例次;输液时间<5天35690例次、5-10天16132例次、>10天6588例次。
, http://www.100md.com
    1.2 判断标准Ⅰ级 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方法 对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输液58410例次,发生静脉炎95例,发生率0.16%。其中男43例,占45.3%,发生率0.14%,女52例,占54.7%,发生率0.18%;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39±3.5岁,其中<5岁3例,5-60岁54例,>60岁38例;内科患者63例,占66.3%,发生率0.30%,外科5例占5.3%,发生率0.06%,儿科22例占23.2%,发生率0.09%,其他5例占5.3%,发生率0.01%;输液时间<5天9例占5.3%,发生率0.01%,5-10天42例占44.2%,发生率0.26%、>10天44例占46.3%,发生率0.67%;Ⅰ级36例占37.9%、Ⅱ级42例占44.2%、Ⅲ级17例占17.9%。所有95例静脉炎经治疗后均缓解,未发生严重后果及明显后遗症。
, http://www.100md.com
    结果显示,静脉炎发生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可发生任一年龄段,>60岁高发;内科患者最高,儿科次之;输液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结果还显示,静脉炎以Ⅰ、Ⅱ级为主,Ⅲ级少见。

    3 发生原因

    3.1 药物因素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3]。药物pH值高于或低于正常人体pH值7.35-7.45时,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并继发血栓性静脉炎链式反应。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而产生炎症改变,导致静脉炎。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高浓度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其缓冲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也可使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炎发生。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组织也有损伤作用,同时化学药物影响DNA和蛋白质合成,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及功能,诱发静脉炎。
, 百拇医药
    3.2 机械刺激及感染因素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或者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引发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4],导致静脉炎发生。

    3.3 微粒因素及物理因素 导致静脉炎的微粒主要来源于药液本身的结晶、输液器具、不当的配液操作等环节。药液的温度及理化性质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因素。

    4 预防措施

    4.1 根据药物pH值、渗透压、浓度、毒性作用等来调节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开始宜慢,如喹诺酮类10-15滴/分,滴注10min后如无不适感觉,可逐渐将滴速调整至25-30滴/分。对须快速滴入的高渗液体(如20%甘露醇),输注前后,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以稀释局部静脉内的残留液,降低渗透压,同时可局部热敷,减轻高渗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化学性刺激,降低静脉炎发生率[5、6]。滴注化疗性药物应严格按医嘱调节滴速,输入前后应用0.9%生理盐水500ml引路穿刺和加量冲洗。
, http://www.100md.com
    4.2 了解药物毒性作用 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一些容易诱发静脉炎的药物和联合用药时,要密切监测,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4.3 严格控制微粒的输入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环境卫生。加药时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侧孔针头以减少橡胶微粒。配制时要充分溶解,减少大分子结晶微粒。同时使用具有终端滤器的输液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4.4 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穿刺前20-30min局部热敷,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有计划的变化穿刺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静脉壁损伤。在使用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品时,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开关节及静脉瓣,防止活动时药液发生渗漏。避免选择患肢和下肢血管,下肢静脉瓣多,血流慢,而患肢静脉回流障碍,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大[7]。为了保护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尽量使用留置针。留置针柔软,对血管刺激小,活动时不易脱出发生药液渗漏。但临床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8]。因此,留置时间视患者的局部情况而定,最好不要超过5天。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提出技术操作熟练,加强管理,将留置针天数定为3-4天,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百拇医药
    5 护理方法 发生静脉炎后,应采取以下护理:①立即停止输液,排除药物过敏或其他因素。②肢体适当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③药物治疗:药物外敷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发挥解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碱化、解除局部炎症等作用。如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可解除血管痉挛,保护血管内皮,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75%酒精湿敷,酒精可消毒防腐,并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④物理治疗:包括红外线照射和局部热敷等。红外线能使局部组织逐渐升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明显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局部代谢,促进代谢产物及病理产物的消除和吸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肌肉,减轻局部疼痛症状。⑤中药外敷:有文献报道,用酒调云南白药、新鲜芦荟、马铃薯等局部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68.

    [2] 蒋亚梅,王曙红,李亚军.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3):40-41.
, 百拇医药
    [3] 欧丽萍.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7,6(218):1599.

    [4] 任旭东,曲在屏.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兔外周静脉炎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

    [5] 李娜,孙晓红.甘露醇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吉林医学,2007,28(1):132.

    [6] 王淑霞.20%甘露醇静脉滴注对静脉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2,17(3):206-207.

    [7] 黄彩娟,韩艳艳,胡杰等.静脉炎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2):2772-2773.

    [8] 赖利,李俊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 百拇医药(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