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6645
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42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贾志勇
第1页

    参见附件(1547KB,1页)。

     [摘要]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84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40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应用5天。对照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应用5天。同时给予镇咳祛痰等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痰培养。观察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呼吸等方面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中抗菌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 莫西沙星

    [中图分类号] R56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74-01

    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由于病情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本文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84例,以上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确诊。细菌学检查提示有细菌感染证据,同时排除呼吸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为41-72岁,平均年龄为56.3±7.4岁;对照组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为40-71岁,平均年龄为55.8±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40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应用5天。对照组患者给予克拉霉素500mg口服,每天1次,连续应用5天。同时给予镇咳祛痰、平喘、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痰培养。观察两组患者咳嗽、咳痰、呼吸等方面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检查、细菌学检查等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治疗后病情有好转,但症状和体征、生化检查、细菌学检查其中1项,没有好转。进步:患者病情有所改善,但没有达到显效标准。无效:患者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擦一用SPSS14.0统计软件,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两组率的比较才有卡方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观察组总有效率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在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作中,外界因素主要有:吸烟、感染因素(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理化因素等。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有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在以上多因素作用下,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气道存在不同程度敏感性(易感性)的基础上,有一种或多种外因的存在,长期反复作用,可发展成为慢支。研究表明,慢支发发展过程中,气道炎症反应和粘液高分泌是慢支的重要生理病理改变,而呼吸道感染是影响慢性支气管炎重要的发生和演变因素。当发生细菌感染时,患者气管上皮损伤脱落,炎性细胞发生浸润,炎性细胞和受损的气道粘膜及粘膜下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粘液细胞化生及粘膜下腺增生肥大,出现气道粘液分泌亢进[1]。针对慢支的病因和病理生理特点特点,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应予解痉平喘的治疗[2-3]。对临床缓解期宜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复发为主。应宣传、教育病人自觉戒烟,避免和减少各种诱发因素。

    莫西沙星属于种新型的第四代氟喳诺酮类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几乎覆盖了大多数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广谱和具有抗菌活性的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莫西沙星在体外显示出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抗酸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抗菌作用机制为干扰Ⅱ、Ⅳ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是控制DNA拓扑和在DNA复制、修复和转录中的关键酶。其杀菌曲线表明,莫西沙星是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杀菌活性。最低杀菌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基本一致。莫西沙星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亦有效。通过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证实,莫西沙星体内活性高。

    在本文结果中,观察组中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观察组应用莫西沙星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显著改用,患者体内细菌感染得到显著抑制和杀灭,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白晶,钟小宁,柳广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