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80305
会阴部不典型性皮肤疣状癌一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侯春 王肃生 梁刚 张志华 冀航
第1页

    参见附件(1287KB,1页)。

     [关键词] 会阴部; 皮肤疣状癌

    [中图分类号] R32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09-01

    男性患者,48岁,2007年9月因“会阴多发性肿物渐增大、疼痛2年”入院,已在外院行2次手术切除后均复发。入我院后初次查体可见会阴部多个散在、大小不一的肿物,部分已破溃有黄色豆渣样物排出,最大约4×4cm2,周围可见大量的凹陷性瘢痕(图1)。初始行“会阴部肿物切开引流+活检术”。病理检查报告:组织改变考虑为皮肤毛源性肿瘤,形态符合毛发上皮瘤。2007年底再次因复发入院时行“右臀部肿物切除+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阴股沟肿物切除术”,随诊肿物仍旧复发。2009年1月因肿物增大明显入我院行“会阴部多发性肿瘤扩大切除+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侵袭性)毛囊瘤。术后2月会阴部肿物复发并较前有所增大。就医期间服用大量中药及西药,无明显疗效。病理科会诊意见为患者会阴、骶尾部肿物镜下见肿瘤位于真皮,可见多个扩张的毛囊毛,囊漏斗部充满角质性,部分囊壁呈基底细胞,并向真皮深层浸润,核分裂多见,鉴于患者反复复发,并且核分裂较多,且有浸润的改变,考虑为侵袭性毛囊瘤,低度恶性(图2)。于2009年10月行“会阴部肿物扩大切除+左股薄肌肌皮瓣转移修复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皮瓣血运佳,无肿物再次复发,随访半年,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会阴部未见肿物复发。随后病理科联合外院多家病理科会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最后下诊断证明:(会阴部)送检皮肤组织表皮层呈疣状生长,上皮脚往真皮层浸润性生长,多量毛囊形成,核分裂可见,真皮浅层可见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改变结合临床病史反复复发,符合皮肤疣状癌(图3)。

    图1 患者初次入院时外观;图2毛囊囊漏斗部充满角质性,部分囊壁呈基底细胞,并向真皮深层浸润,核分裂多见 HE×40;图3 皮肤组织表皮层呈疣状生长,上皮脚往真皮层浸润性生长,多量毛囊形成 HE×40。

    讨论:临床中皮肤疣状癌非常少见,目前在国内外报刊中毛囊瘤及皮肤疣状癌均鲜有报道。毛囊瘤本身是一种错构瘤,由Miesecha于1924 年首先报道, 来源于皮肤附属器毛囊组织的分化程度较高的良性肿瘤,又称毛囊痣或毛囊上皮瘤[1]。常见于成年男性,多分布于头面部,尤其多见于鼻翼部。镜下可见真皮内毛囊呈囊状扩张,其中充满角质及毛碎片。毛囊壁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壁向周围呈放射状分枝分化出子毛囊,分化好的子毛囊内可见毳毛,有时见到小团皮脂腺细胞,瘤体周围结缔组织呈增生性反应。治疗上全部切除是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由于是良性肿瘤,切除后不易复发[2]。

    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在1948年由Ackeman首先报告本病,为高角质化鳞状细胞癌。本病的诊断需靠此瘤的临床、镜下形态以及生物学行为判断。皮肤疣状癌一般分为3型,口腔疣状癌、肛门生殖器部位疣状癌和跖部疣状。其中肛门生殖器部位疣状癌也称为巨大尖锐湿疣。最常见于龟头及男性未作包皮环形切除术者的包皮。表现为乳头瘤样增生。最后可侵犯尿道,也可侵犯女阴部及肛门部位。皮肤疣状癌的病理生理是肿瘤的浅表部分一般均与疣类似,即角化过度、角化不全与棘层肥厚。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很好, 胞质淡伊红色,核小。肿瘤以宽束条状向深层侵犯,其中央尚有充满角质的囊肿,并可见大块肿瘤组织,呈球状,压迫胶原束,将其推到一侧。甚至到肿瘤深部也看不到核异形、个别细胞角化不良或角珠[3]。皮肤疣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鳞癌,其诊断需要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变化及生物学行为来确定。生长缓慢,开始肿瘤为外生性,疣状和蕈样,以后可侵袭深部组织,很晚才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因其病理变化表现为高分化肿瘤,故往往长时间不能诊断为癌。

    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多次活检,单纯依靠病理学诊断,由于镜下可见多个扩张的毛囊毛,囊漏斗部充满角质性,部分囊壁呈基底细胞,同时在肿物中可见大量豆渣样性物,符合毛囊附属器官排泄物的临床表现,故开始诊断为(侵袭性)毛囊瘤。但毛囊瘤本身为良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复发可能性较低。患者多次行根治性的肿物切除术后,反复发作。综合病理检查、临床特性及病情变化,最终诊断为一种不典型的皮肤疣状癌。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刘彤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8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