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功能亢进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应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方法 选择性脾动脉主干漂流法,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结果栓塞60%-70%脾脏的方法疗效明显,近期复发病例极少,本组12例患者长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结论 脾动脉栓塞虽然可以改善大多数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却不能控制血液病、肝病等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原发病。因此介入治疗应与其他治疗密切结合。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117-0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临床表现:脾脏增大,肋缘下可触及脾下极,病人乏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因为脾脏破坏脆弱血细胞和吞噬血小板的数量增加。实验室检查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改变,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B超检查脾脏增大门静脉曲张。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材料:导管:经常使用的是5F眼镜蛇,脾动脉导管和同轴导管。导丝:一般用黑泥鳅超滑导丝。动脉鞘组:5F动脉鞘。
栓塞材料一般用明胶海绵,也是目前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中应用最多的。
方法:spigos等,于1979年报道,采用严格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方法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有效控制疼痛等措施。
1.2.1 术前完成全面的肝功能和血液等化验检查,脾脏B超和CT检查,按照要求使用抗生素并做局部备皮和全身消毒准备
1.2.2 局麻后经右股动脉途径穿刺插管,首先选择性脾动脉照影,了解脾动脉走行特点和脾脏增大情况,运用导管导丝交替前进方法,使导管达到目的地,手推注射器注入抗生素和照影剂混合的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时注意血流速度,减缓情况。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价
以上12例患者均采用部分不超过60%的栓塞方案,既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又保留了一定的脾脏功能
1.3.1 脾脏栓塞后出现肿胀,淤血,并持续24小时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脾脏体积在栓塞后数月内逐渐缩小。
1.3.2 外周血象变化:血小板计数,在栓塞1-2周内迅速上升到正常基础水平以上。
1.3.3 门静脉压力降低,静脉曲张出血得到控制根据国外实验研究现实,闭塞脾动脉主干使门静脉压力立即下降约17%左右。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对于手术缺乏理解,手术费用比较高等原因,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实施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寻求患者亲属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
, 百拇医药
2.1.2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有效的控制疼痛,栓塞前8-12小时开始使用广普抗生素,持续1-2周
2.2术中护理
协助摆体位,让患者平卧导管床上,双臂分别放于身体两边不得污染消毒区,局部使用碘伏消毒,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2.3术后护理
患者卧床24小时穿刺部位用500g沙袋压迫针眼6小时后拿下沙袋,局部加压包扎的绷带24小时后取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
3.并发症及处理
脾功能亢进患者介入栓塞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常见的发热疼痛都应及时给与对症处理,也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必须做好预案,做好每个环节工作。
, 百拇医药
3.1发热:患者术后都有发热症状不超过38度的可能是吸收热的正常反应,可自行缓解,鼓励病人多饮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热的病人必须给与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缓泻剂。
3.2 疼痛:患者术后都有较明显的疼痛,肌注平痛新、吗啡等止痛药,严重者给与止痛泵,注入酚酞尼,用来缓解疼痛,一般2天后就能有所缓解。
3.3 脾脓肿:国内外均有成功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脓肿引流术的报道。这是目前治疗脾脓肿比较理想的方法。
3.4 左侧胸腔积液、支气管肺炎肺不张:是因为左膈受到脾脏上极膈面梗死的刺激产生严重疼痛、痉挛,而引起。如果术后处理措施得当,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止痛剂,严重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所以以上12例患者均未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脾脏具有清除破碎的血细胞、储存血液、血液滤过作用,具有免疫功能及抗肿瘤作用,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既保留了脾脏功能,又治疗了贫血等脾亢症状,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脾亢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金山.现代腹部临床介入放射学【M】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0.288
2. 李征然 邹艳等.部分脾栓塞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临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0.220
3. 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第一版2000,330-331
4. 吴恩惠 刘玉清.介入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1.253-254
5. 杨建勇、陈伟.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2.265
(责任审校:张丹), 百拇医药(王彦丽)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657.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117-0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临床表现:脾脏增大,肋缘下可触及脾下极,病人乏力面色苍白贫血貌,因为脾脏破坏脆弱血细胞和吞噬血小板的数量增加。实验室检查有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骨髓呈增生改变,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B超检查脾脏增大门静脉曲张。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材料:导管:经常使用的是5F眼镜蛇,脾动脉导管和同轴导管。导丝:一般用黑泥鳅超滑导丝。动脉鞘组:5F动脉鞘。
栓塞材料一般用明胶海绵,也是目前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中应用最多的。
方法:spigos等,于1979年报道,采用严格的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方法来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的无菌技术和有效控制疼痛等措施。
1.2.1 术前完成全面的肝功能和血液等化验检查,脾脏B超和CT检查,按照要求使用抗生素并做局部备皮和全身消毒准备
1.2.2 局麻后经右股动脉途径穿刺插管,首先选择性脾动脉照影,了解脾动脉走行特点和脾脏增大情况,运用导管导丝交替前进方法,使导管达到目的地,手推注射器注入抗生素和照影剂混合的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时注意血流速度,减缓情况。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价
以上12例患者均采用部分不超过60%的栓塞方案,既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又保留了一定的脾脏功能
1.3.1 脾脏栓塞后出现肿胀,淤血,并持续24小时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疼痛,脾脏体积在栓塞后数月内逐渐缩小。
1.3.2 外周血象变化:血小板计数,在栓塞1-2周内迅速上升到正常基础水平以上。
1.3.3 门静脉压力降低,静脉曲张出血得到控制根据国外实验研究现实,闭塞脾动脉主干使门静脉压力立即下降约17%左右。
2.护理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对于手术缺乏理解,手术费用比较高等原因,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人员实施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介绍手术过程,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寻求患者亲属的情感支持与经济支持。
, 百拇医药
2.1.2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有效的控制疼痛,栓塞前8-12小时开始使用广普抗生素,持续1-2周
2.2术中护理
协助摆体位,让患者平卧导管床上,双臂分别放于身体两边不得污染消毒区,局部使用碘伏消毒,局麻下行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2.3术后护理
患者卧床24小时穿刺部位用500g沙袋压迫针眼6小时后拿下沙袋,局部加压包扎的绷带24小时后取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观察该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
3.并发症及处理
脾功能亢进患者介入栓塞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常见的发热疼痛都应及时给与对症处理,也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必须做好预案,做好每个环节工作。
, 百拇医药
3.1发热:患者术后都有发热症状不超过38度的可能是吸收热的正常反应,可自行缓解,鼓励病人多饮水,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高热的病人必须给与对症治疗,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缓泻剂。
3.2 疼痛:患者术后都有较明显的疼痛,肌注平痛新、吗啡等止痛药,严重者给与止痛泵,注入酚酞尼,用来缓解疼痛,一般2天后就能有所缓解。
3.3 脾脓肿:国内外均有成功应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脓肿引流术的报道。这是目前治疗脾脓肿比较理想的方法。
3.4 左侧胸腔积液、支气管肺炎肺不张:是因为左膈受到脾脏上极膈面梗死的刺激产生严重疼痛、痉挛,而引起。如果术后处理措施得当,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止痛剂,严重的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所以以上12例患者均未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脾脏具有清除破碎的血细胞、储存血液、血液滤过作用,具有免疫功能及抗肿瘤作用,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既保留了脾脏功能,又治疗了贫血等脾亢症状,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脾亢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金山.现代腹部临床介入放射学【M】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0.288
2. 李征然 邹艳等.部分脾栓塞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临床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0.220
3. 欧阳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第一版2000,330-331
4. 吴恩惠 刘玉清.介入性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1.253-254
5. 杨建勇、陈伟.介入放射学临床实践.科学出版社.2002.265
(责任审校:张丹), 百拇医药(王彦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贫血 > 脾功能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