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294435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16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 2010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76-01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科共收治胃脘痛160例,疗效满意,药费低廉,实用性强且无副作用,笔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门诊,本组160例胃脘痛的患者中,男98例,女,62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7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5年。主证:(1)寒邪客胃(31例)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2)饮食伤胃(25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后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3)肝气犯胃(53例):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或恼怒面复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4)脾胃虚寒(51例)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兼证:(1)热郁:胃脘灼热感,痛势较急,心烦,口干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2)湿阻: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3)血瘀:痛如针刺,或有呕血,痛时持久,舌质紫暗,脉涩或弦。(4)阴虚:饥面不欲食,口干,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 百拇医药
    1.2治疗方法

    寒邪客胃:治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以良附丸为主加减:高良姜、香附各15g,,半夏、陈皮、茯苓各10g,连翘6g,枳壳、厚朴、槟榔各9g,行气消滞,食积化热加黄芩、黄连。肝气犯胃: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以柴胡疏肝饮为方加减:柴胡、川芎各15g,香附、枳壳各10g,白芍30g,甘草6g。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嗳气加白蔻、沉香、半夏。脾胃虚寒:治以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以黄芪建中汤为方加减:黄芪、山药、茯苓20g,太子参、炒白术各15g,木香10g,甘草6g,大枣5枚,白芍30g。有腹坠胀,内脏下垂等下陷证加升麻、柴胡,重用黄芪;时常泛酸加乌贼骨、锻瓦楞子。兼证中脘热郁酌选丹皮、竹茹、黄连、山栀、蒲公英;湿阻酌选苍术、厚朴、薏苡仁、佩兰、半夏;血瘀酌选三棱、莪术、三七、白及、蒲黄、五灵脂;阴虚酌选沙参、玉竹、生地、白芍。

    2.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显效:主要症状症状消除,6个月—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体征改善;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6个月—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 百拇医药
    4.结果

    本组160例胃脘痛的患者中,痊愈48例,显效71例,好转3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以上。有效时间最短为服药1次后胃痛即除,最长者间断服药2年。肝胃不和者大多在服药10天至2个月;食滞者多3天至10天;寒邪客胃者多5天至15天,脾胃虚寒者治疗时间较长,见效较慢。

    5.典型病例

    患者,男43岁,胃痛4年。每因烦恼郁怒而发病,此次因家事纠纷起病,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病势急迫,伴心烦易怒,嘈杂吞酸,舌红,苔黄,脉弦数,在本院作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柴胡疏开饮,服3剂后胃痛大为减经,其他症状消失,服药15剂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6.讨论

    6.1胃为水谷之海,日受水谷,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乃多气多血之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所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皆可伤及胃腑,致胃气失和,气机郁滞,胃脘作痛。这些病因,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合并出现,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气虚证。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邪实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以扶正当先,虚实夹杂者又应邪兼顾。古有“通则不痛”的治痛大法,广义地讲,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温、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病初多属实证,多为寒凝、食积、气滞、温胃散寒,消实导滞。寒主收引,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机阻滞,故胃痛脘腹胀满,治以散寒、消食为法,方用良附丸简捷明了,直指病所;而山楂、神曲、菜菔子可助运胃土,促进胃腐孰水谷,以生化精微。
, http://www.100md.com
    6.2胃病治肝 理气防燥 肝胃不和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治疗以疏肝理气为法,但有时疗效不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气郁主证最易化热耗气伤阴,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对于气郁尚未化热者宜选理气而不辛燥的药物,如柴胡、枳壳、川楝子等,并与芍药、甘草同用,苦甘酸合化,既有疏理之功,又无伤阴之弊。如已有化热趋向,则参照热郁兼证治疗,若已发展到阴伤阶段,则更应步步顾护胃阴,参用胃阴不中证方药。

    6.3 健脾助运 勿失中和 脾贵运而不在补,治疗中应掌握补脾与运脾的关系,益系与理气并重,补中寓通以防呆滞胃气,反碍脾运。过寒过热之剂均非所宜。用药以甘平为主,稍佐温。本组脾胃气虚证重视健中与理气的配伍,立足于甘平微温,补中兼通,主用黄芪、太子参健脾益气,辅以山药之甘润,茯苓之淡渗,润燥得宜。木香行气止通和胃,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该方升举而不浮散,降泄而不伤气,平和稳定。

    总而言之,在施以方药的同时,要指导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切忌暴饮暴食,饮食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责任审校:李林), http://www.100md.com(赵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