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294457
雷米普利与依那普利对于高血压患者预后的临床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雷 文 陈 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雷米普利与依那普利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雷米普利和依那普利组各60例。雷米普利组予雷米普利5mg,每日1次;依那普利组予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T)、尿微量白蛋白(MALB)、24h尿蛋白、血Scr及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服药12个月后雷米普利组和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 %和90.0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雷米普利组能明显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脏射血功能,降低MALB、24h尿蛋白及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更显著。结论雷米普利能更好的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雷米普利;依那普利;预后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103-02

    雷米普利(ramipril,商品名:瑞泰)是一新型的非巯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前体药物。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选择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雷米普利与依那普利进行12个月的治疗,观察其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我院住院部符合1999年WHO/ISH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坐位收缩压140~179mmHg,舒张压90~109mmHg,共120例入选。男7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3±2.8) 岁,高血压病史(6.4±2.6) 年。随机分为雷米普利和依那普利组,每组各60例。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过敏者、双侧肾动脉狭窄、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妊娠。

    1. 2 治疗方法 入选病例停用一切与血压有关的药物2周后,其血压值仍符合入选标准者进入治疗期。雷米普利组予雷米普利(瑞泰)5mg,每日1次;依那普利组予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所有病人治疗前进行心电图、电通讯作者:雷文,本科,副主任医师。

    解质、血脂、肝肾功能和血尿及粪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按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 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降低20mmHg以上。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20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无效:未达到以上两项标准。

    1.3.2 24h动态血压测量(ABPM) 入选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采用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ABPM监测,用22cm×12cm袖带固定于病人右上臂,测试时间为18:00~06:00,每隔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记录并储存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24h MAP),记录时间24h,有效血压数据达测压记数的80%以上。

    1.3.3 心脏彩超采用美国通用公司LOGIQ S6超声心动仪完成标准化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

    1.3.4 治疗前后复查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Scr)、BUN。

    1.3.5 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死亡。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内、组间数据均以t检验处理,有效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疾病构成之间以及治疗前心功能、血压、尿肾功与其他测量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2.1 降压效果 雷米普利组显效36例(60.0%),有效19例(31.7%) ,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依那普利组显效30例(50.0%),有效24例(40.0%) ,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90.0%。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24 h MAP有显著性差异(P <0.01)。如图1所示:

    2.2对心肾功能的影响随访结束时雷米普利组与依那普利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肾有关指标的比较,如图2所示:

    2.3 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 随访结束时雷米普利组与依那普利组患者在心力衰竭(5.0% VS 11.7%),心肌梗死(1.7% VS 6.7%),中风(1.7% VS 8.3%),心血管死亡(0.0% VS 1.7%)的发生率上,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讨 论

    高血压是造成心力衰竭、心绞痛、肾衰竭、脑卒中等的主要原因,血压越高,心脑血管的危险事件发生率越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目的就是要尽量将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减少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减少心脑血管的危险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发现应用雷米普利治疗后,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能有效控制24h血压,而且每天只需服用1次,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这与Uchaipichat V[1]等的研究相同。而本研究雷米普利与依那普利的对比中,坚持服药一年后两者24 h M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经服用雷米普利1年后,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明显降低,这与Cowan BR[2]及Verdecchia P[3]等的研究类似。同时我们发现雷米普利1年后的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24h尿蛋白较服药前明显较少,这可能与ACEI通过抑制循环和组织中的RAAS,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抑制缓激肽降解,提高缓激肽水平,从而抑制由血管紧张素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有关[4-5]。

    国外著名的HOPE试验入选的为高危患者,研究发现雷米普利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减少22%,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25%,心肌梗死率降低25%,卒中率降低32%,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7%,说明雷米普利具有降压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最近的ONTARGET实验也证实该观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7kb)